第230章 王弼传(第1页)

王弼,字辅嗣。何劭为他作传,称王弼小时候就很聪明,十几岁时就开始喜欢老子的学说,能言善辩。他的父亲王业,曾是尚书郎。当时裴徽担任吏部郎,王弼还不到二十岁就去拜访他。裴徽一见到王弼就感到惊讶,问他:“‘无’确实是万物的本源,但圣人却很少提及,而老子却反复强调,这是为什么呢?”王弼回答:“圣人体悟‘无’,但‘无’又无法言传,所以圣人不谈它。老子关注的是‘有’,所以总是谈‘无’,并不是说‘无’本身。”不久,王弼也被傅嘏所赏识。当时,何晏担任吏部尚书,对王弼非常惊讶,感叹地说:“孔子说过,‘后生可畏’,像王弼这样的人,可以和他讨论天人之际的高深道理。”

正始年间(公元240-249年),黄门侍郎(宫廷官职)一直缺人。何晏先后任用了贾充、裴秀、朱整,又提议任用王弼。当时丁谧与何晏争权,推荐了高邑王黎,曹爽(大将军)便任用了王黎。于是王弼被任命为台郎(尚书台的官职)。王弼刚刚被任命时,去拜见曹爽,请求私下谈话。曹爽屏退左右,王弼却只和他谈论道学,没有涉及其他事情,曹爽因此嘲笑他。当时曹爽专权,他的党羽互相提拔,王弼却因才华出众而不愿意追求虚名。不久,王黎因病去世,曹爽改用王沈代替王黎,王弼这才没能进入黄门侍郎的行列,何晏为此感到遗憾。王弼在台郎的职位上时间不长,又不擅长处理事务,所以曹爽也渐渐不再重视他。

淮南人刘陶擅长纵横之术,受到当时人的推崇。每次与王弼交谈,都能让王弼屈服。王弼天资聪颖,当他有所领悟时,没人能改变他的想法。他性格温和,喜欢游乐宴饮,通晓音律,擅长投壶游戏。他在讨论道学时,虽然文辞不如何晏华丽,但能自然地领悟深奥的道理,比何晏更胜一筹。不过,他常因自己的长处嘲笑别人,因此时常被士大夫们所痛恨。王弼和钟会关系很好,钟会的论辩以严谨着称,但他总是佩服王弼的高远见解。

何晏认为圣人没有喜怒哀乐之情,他的理论非常精妙。钟会等人对此表示认同。但王弼不以为然,他认为圣人之所以超越常人,在于他们的神明之心,而与常人相同的是五情(喜怒哀乐爱恶欲)。圣人之所以能神明,是因为他们能体现中和之道,与“无”相通;而五情相同,是因为他们也会因外物而产生情感。但圣人能应对外物而不被外物所累。如今,有人因为圣人不被外物所累,就认为他们不对外物产生情感,这是大错特错。王弼为《易经》作注,颍川人荀融对王弼的“大衍义”提出质疑。王弼在回复荀融的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