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区位于黑龙江省南部、哈尔滨市区北部、松花江北岸、呼兰河下游,总面积2229平方千米 。它是黑龙江省开发较早的区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也不乏迷人的自然景观与独特的民俗风情。
历史沿革与文化脉络
远古时期,呼兰境内已有人类活动。从城郊富强村考古发掘出的化石、石器、骨器和炭屑等标本,有被人工打击和火烧过的痕迹,属新石器早期遗存。团山子古城下发现的原始社会遗址中,红衣陶、篦纹陶等文物,证明两三千年前这里就有人类繁衍生息。金代,呼兰地域诞生了胡剌温屯,这是最早见于史书的村落。
先秦时呼兰是濊貊人的故地,此后历经多个朝代变迁,归属不断变化。清初属宁古塔将军,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属黑龙江将军,在呼兰河口设卡伦(哨所)派兵驻防。雍正十二年(1734年)始建呼兰城,设城守尉镇守,自此开启新的发展阶段。
清朝时期,呼兰的建设逐步推进。雍正十三年开设茂兴至呼兰城的驿站、驿道,方便交通与信息传递。从齐齐哈尔、伯都讷移旗兵分驻呼兰河两岸,加强军事防御。乾隆元年在呼兰河口设水师营,负责运粮,城内修建黑龙江最大粮仓恒积仓,保障军防粮食供应。乾隆二年从奉天移庄丁始建官庄,呼兰城和所属五站出现商业活动并开征税先河,但“封禁”政策限制了经济发展。咸丰末年“弛禁”“放荒”后,山东、河北等地百姓涌入,土地开垦扩大,粮食产量增多,手工作坊和商号当铺兴起。光绪中叶,呼兰城工商业繁荣,成为南北经济交流中心,教育也较为发达。中东铁路通车后,农产品输出和外来品输入扩大,城内官商机构和通讯设施逐渐完善,呼兰城成为黑龙江省第二大都会。
民国时期,呼兰为全省首县,经济一度发展,民族工商业兴起,金融业活跃,外国商业公司也在此开设代理店。呼海路通车后,沿线地区商品流通加速,但因军阀战争,经济陷入萧条。这一时期,呼兰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不断高涨,展现出不屈的精神。
“九一八”事变后,呼兰成为抗日斗争前线,东北军将士和呼兰人民共同抗击侵略者,虽呼兰最终沦陷,但人民的抗日武装从未停止。“八一五”光复后,呼兰人民结束亡国奴历史,在解放战争中全力支援前线,为解放全中国做出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呼兰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恢复经济、建设家园,各项事业逐步发展。2004年2月,国务院批准撤销呼兰县,设立哈尔滨市呼兰区,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