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束修,就是维持私塾运转的费用。
若私塾依靠捐赠或学费支撑,很难长久维持。
毕竟得出长久出成果。
就古代这科考录取率来看,怕是很难维持。
林向安想到李修竹开私塾的那几年,得亏他们几个学生持续就读,但后续生源很少。
当他们科考科举,才有所好转,不过后来被县学邀请走了。
若想独自办学,势必要做到自给自足。
而最稳定的方式,便是学田。
类似于家族的族田,签订契约,不可随意买卖。
确保无论朝代更替,都能持续提供收益。
“若是能有其他附加产业,便更为稳妥。”王鸿补充道,“我曾听说过邻县晟舍镇的闵氏家族,他家是以雕版印刷闻名,利用闵氏书坊利润抽成,和书商合作,给学生提供以工代费,惠及周边乡里。办的非常好,当地的认字的人特别多。”
林向安愣了一下,双林镇离晟舍镇倒是挺近的。
双林镇是以绫绢、生丝贸易为主,而晟舍镇是以雕版印刷闻名。
据说晟舍镇是最大的出版基地。
倒是有机会可以实地去考察一番,看看对方的经营模式。
王鸿缓缓说道:“校舍若有合适的旧宅、祠堂改建,尚可省去一笔费用,否则也得筹资兴建。但即便这两点解决了,最难的仍是招生问题。”
当地已有老牌私塾,经营多年,口碑已立。
每年都有学子考取功名,送孩子读书的百姓自然更倾向于送去那些有名望的学堂。
而新建私塾想要在这种竞争中立足,绝非易事。
更何况,成熟的私塾背后,往往都是乡绅富户共同经营,实力雄厚,并非一家一户能轻易撼动。
王鸿说到这里,看向林向安,语气郑重:“办私塾,是好事,但并非易事,你可得想清楚。”
林向安静静地听着,点点头, “二叔公,我明白。”
两人随后又聊了许多关于私塾的事,王鸿年长,见识广博,知道不少其中的门道。
倒是让林向安对这件事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对私塾心里有了点底。
不知不觉间,天色已暗,林家这边也准备好了晚食。
林向安提前吩咐林远,将剩余的八珍席食材全都做出来,款待亲友。
这一顿,众人皆聚于内院。
虽然男女分桌,但氛围轻松随意,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