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向安听闻“亚元”二字,眉头微挑,倒是多看了那篇文章几眼。
文章言辞确实老成,布局谨慎。
虽不出奇,但胜在稳健端方。
一眼看去,给人“正声雅律”之感。
“文章是好文章,词采斐然,藻不妄抒。考官若好这一口,自然评价不低。”
段昊初点头附和:“嗯,观其文风,估摸着出身也该不低。”
一篇文章的切入点,引经据典的角度,也能将此人背景窥探一二。
换句话说,这文风极具个人特色。
王和信跟着林向安一路走来,耳濡目染之下,对科举文章的门道也略知一二。
这会儿听两人评论那“沐云衡”的文章,便忍不住低声惊叹:
“向安哥,这位沐举人能为应天亚元,那可了不得。怕不是你们这回会试的劲敌了?”
林向安耸耸肩,不置可否。
“既是各地拔萃之人聚于一堂,见贤思齐也是好事。文章这东西,本就贵在兼收并蓄。若有缘,自然是能在京中切磋一番。”
话锋一转,林向安又道:“不过这类民间刊本,难保没有润色改动,终归还是得以官方为准。”
段昊初也补了一句:“会试虽承乡试之制,但规模更大,竞争也更激烈。若能入三百人中,便是登第在望了。”
几人谈论之间,自然流畅、语气从容。
那站在一旁的伙计听得出神,只觉这几位虽年轻,但谈吐不凡,
不似寻常来看热闹的秀才,倒像是确有身份的举人公子。
他顿了顿,小心揣度着开口问道:“两位公子,是要进京赶考的?难不成……也是今年中举的?”
林向安淡淡一笑,并未正面应答。
段昊初笑着打了个圆场:“这本《南闱程墨》之外,可还有其他附册?”
伙计虽起初没认出来这几位身份,但在书市见多了人物,终究是有点眼力见的。
此刻已暗自揣定几分。
忙点头哈腰应道:
“有有有!《南闱程墨》一共三册,这里是另外两册。还有这一套《四书人物考》,据说是前朝名臣手录后人重刊,尤其适合读书人破题演论,要不要一并看看?”
说罢,他转身钻入后排书架,不多时便捧出几本附册,堆放案上。
林向安随手翻看《四书人物考》,发现其中将四书典故汇编分类,人物小传、出处、评点俱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