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林向安便将商议结果向众人公布。
同时设立固定的日常节点,逐渐养成习惯:
晨钟暮鼓,定点开饭;
各组分工,井然有序。
用规律的流程去对冲不确定带来的恐慌,让生活重新恢复一种“秩序感”。
归根结底,就是要让大家忙碌起来。
书生若是闲着,最容易空谈生事,思想也容易跑偏。
林向安又单独找各组组长沟通,让他们确定需要几个人手,以及各工作范畴。
刚开始时,要求每天晚上和组长聚在一起,简单汇报当天情况。
梳理问题,再商量对策。
等各组运转顺畅后,才改为三五日一次。
他主动下放权力,让大家自己讨论、提出办法,再由执法小组落实,最后盯结果。
如此一来,他逐渐从执行者转变为管理者。
能够把精力放在全局布局与应对更大的风险上。
然而推行新规,难免遭遇挑战。
很快,就有人被查出违反规定——私藏粮食。
此人当初以“并无囤积”为由,没有上交,如今被人举报,后被“巡查组”调查确认。
林向安当即召集同济会九人核心议事,迅速定下处罚:
没收其私藏,同时罚其三日口粮。
傍晚时分,在众人齐聚之际,他公开宣布结果,并当场解释:
“此举非为林某一己之私,乃是为百余口同胞之公义。若今日坏一规,明日便无规可守!”
这番话掷地有声。
那人也算撞在枪口上,正好拿来“杀鸡儆猴”。
约莫五六日过去,各组已逐渐走上正轨,运转自如。
防御以及训练也顺利开展。
这时林向安才把目光投向会馆之外,谋求“开源”。
与此同时,他严格把关消息入口。
当下流言满城,真假难辨。
若随意传进来,只会搅乱人心,不利于团结。
对外的唯一发言人,林向安亲自担任,口径统一,绝不容许乱声。
至于信息的收集与打探,他则交给王管事去做。
这事没有比王管事更合适的人了。
作为会馆的管事,他平日来往最广,认识的人最多,别人见了也多多少少要给几分薄面。
这样的人,若只当摆设,岂不是浪费?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