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会馆负责账册与粮食售卖。
售卖过程中的安危更重要。
林向安顺势提出:
必须找值得信赖的人手担任护院,以免出岔子。
他提议由请信任的镖师当护院。
于是就顺势提到赵家镖局。
至于宁远伯府,等后面赵泽出现后,再顺理成章自然推进,这样才能把名声往宁远伯府靠。
当然对外口径也一并定下。
所有参与者必须统一说法:
这批粮食,是“一位义商”因林相公的面子,托付会馆售卖。
至于此人是谁,任何人不得追问。
若有违背,不仅逐出会馆,还要连累家族失去购粮资格。
林向安把保密与个人切身利益紧紧捆在了一起。
接下来便是计算。
林向安根据现有总量,反复推算,既要避免粮食很快售罄,又要满足最基本的需求。
最终定下:每人每日凭“粮筹”限购三升米。
所谓粮筹,有点类似粮票。
用竹签为材,上面用火烙“浙馆”二字与编号。
造价低廉,却难以仿造。
粮筹本身不值钱,却代表着购买资格,是整个秩序的根基。
分销的策略:先乡党,后百姓,抑豪强。
大部分粮筹,先通过浙江会馆及其盟友会馆分发。
浙江会馆在林向安的统一管理下,内部早已有固定的口粮配额,只是稍微增加一些,因此馆内成员并不需要粮筹。
买粮既可以用银钱,也可以物换物。
最初,由王管事将一部分粮筹,送到江西、湖广等同盟会馆。
由各会馆自行决定分配对象,或给核心成员,或优先照顾最困难的同乡。
其次,又依照京城的会馆名册,王管事上门,向同乡的小官小吏与商人,发放一定数量的粮筹。
与此同时,林向安也特意交给赵康平一批粮筹。
徒弟敬献师傅,这类“人情粮”理所当然,旁人也说不出什么。
这三类粮筹,均有固定编号,可以一一对应。
兑换时,凭筹在约定日期,于浙江会馆内部设立的不同窗口领取粮食,兑后即回收。
最后,才是最关键的一环。
面向百姓的现场发筹。
这一类粮筹编码与前几类完全不同,便于区分。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