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4章 解决方法(第1页)

虽然张书淮三人都是举人身份,可人在外地,终究人微言轻,缺少倚仗,才只能干耗着,等着一个不知何时才会有的结果。

这事,说来简单也简单,说复杂也确实够麻烦的。

若是能找到合适的关系,从上施压,扬州府衙自然不敢拖延;但若是无人理会,便只好被推来推去,在这盐务密集之地干等。

林向安略一思索,开口问道:“眼下这事进展到哪一步了?是由扬州府衙主审,还是归两淮盐运司管?”

一旁稍年长的举人名叫王诚,原是嘉兴人,在路上与张书淮结伴同行,此刻面色不大好看,语气中也带着几分疲惫。

“我们是在苏州平望驿靠岸补给时,行李被盗的,”他说着,语气沉重,“当时我和张兄二人持举人牙牌,便就近去了吴江县衙报案,在那里遇到了有光兄,他也是一样,行李被偷,丢得一干二净。”

三人遭遇相似,便一同前往县衙,请刑房书吏为他们出具了‘遭劫文书’,以便日后在各处通行时自证清白。

同时,也依规申请驿马传递文书,送往下一站镇江府备案。

“结果我们刚到镇江,扬州这边就查出有人私运盐货,扣了我们那批被偷的箱笼,说是其中藏有未经申报的盐包。”

王诚苦笑着摇了摇头,“好在我们三人都有文书在身,盐运司虽没将我们当贩私的嫌疑人,但因行李与案件有关,死活不肯归还,只说得等调查结束。”

赵有光在旁补充道:“这几天我们也托人递话,试图疏通,但始终没有回应。”

“我们这些箱笼里,最多的就是换洗衣物与备考书籍。衣服丢了还好说,书若拿不回来,进京赴考可就耽误大事了。”

在古代衣物和书籍都是值钱的物品,衣物丢了还好说,但书籍丢了,就异常可惜,毕竟多年下来累积的。

林向安听得连连点头,问道:“那你们有去扬州府衙正式递状,要求查明并归还物品?”

“自然试过。”王诚叹道,“我们去过扬州府衙,可知府外出,根本没见到人,后来府衙那边人说此案归盐运司调查,我们人虽清白,东西却被定为证物,等他们处理完,自然会归还。”

说到底,这还不还行李,就是盐运司一句话的事。

三人说得无奈,林向安也听得清楚,这里头可能是两边互相推诿。

想要解决,关键不在“讲理”,而在于“讲门路”。

这盐运一地,本就是油水重地,又牵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