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9章 一箭多雕(第1页)

谢云先是愣了愣,随即大笑出声,笑声爽朗,却透着几分意外。

“好小子!”

他拍了拍桌子,眼神闪过一丝欣赏:

“我还以为你是来哭穷求援的,没想到张口就是谈合作,还敢说要‘再大赚一笔’。”

笑声渐止,他眯起眼重新打量林向安。

这年轻人,不但没被局势压垮,反而顺势亮出筹码,语气里带着从容与笃定。

“你可真不像个读书人。”谢云语气玩味,带着点调侃,“倒更像个嗅觉极灵的商人。”

林向安家里就是做小生意起家的。

虽不是什么大生意,但渐渐从普通之家,到了县里都有一席之地。

说这话,也不算羞辱林向安。

若是其他读书人听了,定然会破口大骂。

随后谢云话锋一转,他收了笑意,神色郑重:

“说吧,你想怎么合作?”

从上次随镖局入京,林向安便知镖局的实力不凡,同时幕后还有他师傅赵康平的身影。

而且赵泽外祖父家,本就是杭州的丝织大商户。

若能由那边搭线,暗中收粮,再借官府平粜的名义调入京城。

既能安京师民心,又能大赚一笔。

【备注:平粜是中国古代官府,在灾荒时期采取的粮食调控措施。】

眼下城里的大商户们,多是假借此名。

表面调粮,实则暗中囤积,等高价再出。

结果市面粮荒愈发严重,恶性循环一日甚过一日。

若此时能有一家商户,不以高价卖粮,并且能够提供充足粮食,那么市面上粮价就会迅速自动调节。

就相当于央企,涉猎各行各业。

平日里,看起来不动声色。

但遇到极端危机时,在大的宏观调控下,进场调控市面上民生用品的波动。

让价格一直相对稳定,不会疯狂暴涨。

林向安思及此,缓缓开口:

“小侄思忖,二爷在江南人脉极广,

若能组织粮源,由镖局押运入京。

这其中差价,何止十倍?

岂非是天大的生意?”

说罢,他又将后续安排娓娓道来:

“销路更不必担心。

浙江士子、商人汇聚京师者千计,

粮一到,立时抢购一空。

我已联络数家会馆,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