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朝会,叶尘去参朝。
进到两仪殿就听到李世民在下诏,一是让青海道右道令屈突通督建玉门关,户部拨款八十万两。
二是下令全国普查人口,验证新生儿数量,马周负责河北道。
叶尘知道,他之前提的,把河北那些佃户迁徙走的提议,李世民打算干。
“今天主要说这两件事,诸卿有其他人议吗?”李世民问道。
“陛下,昨天有位江湖武人问我,读书人建学院教书,那武人是否可以建武馆教人练武。”
“我觉得这个想法非常好啊,给普通百姓多了条路,读书是需要天赋的,有的人过目不忘,天生适合读书。”
“有的人一根筋,比如卢国公两个儿子,再怎么鞭策也读不进去,但练武却一学就会,天生的武胚子。”
“那么我们应该因材施教,读书读不进去的,可以尝试练武,这些人有了武术底子,长大以后参军建功立业,大唐军队的整体战斗力都会提升许多。”
叶尘顺势走到朝堂中央说道。
“我觉得不妥,那么多武人聚在一起,造反怎么办?”崔义玄立马站出来反驳。
“要是活得下去,谁会把脑袋别裤腰带上造反?”
“退一步说,就算造反,一个武馆就算三十个人,能掀起多大风浪?”
“要知道穷文富武,练武成本很高,不是谁都有资格去练武的。”
叶尘平静地辩论。
“那要是许多武馆联合起来呢?”崔义玄继续反驳。
“你们世家大族也有造反的资本啊,朝廷是不是也该怕你们联合起来呢?是不是应该把你们都消灭掉?”叶尘玩味道。
“你……”
崔义玄差点噎死,这王八蛋还是这么百无禁忌。
“造反只是可能,而此举对于国家武力值的提升却是必然的。”
“若是因为忌惮一个不确定的因素,便不去做,那么这个国家永远无法进步。”
“没有武馆,汉末和隋末不也爆发了农民起义吗,还是那句话,朝廷让百姓活得下去,谁会冒着诛九族的风险造反?”
叶尘继续阐述。
“楚国公说得很对,但我有一个问题,不是谁都愿意参军的,如第一届武举,许多江湖武人考中却放弃,他们向往自由。”
“武馆一开,增加大量武人,不愿意参军的必然很多,如何管理呢?管理不恰当,会对治安造成极大破坏。”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