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挺灰头土脸地回了长安,李世民虽然气得又摔了一个杯子,但终究还是捏着鼻子,认下了这个结果。
至少,孙寒没有当场撕毁圣旨,还“收下”了王号,面子上,总算是过得去了。
最重要的是,李靖的“缓兵之计”,成功了。
剑门关,暂时恢复了平静。
大唐,停止了军事行动,开始舔舐伤口,积蓄力量。
而孙寒,也乐得清静,将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了对吐蕃的内部建设之中。
时间,就在这种诡异的和平中,悄然流逝。
转眼,便是一年。
这一年里,吐蕃的变化,是翻天覆地的。
在刘伯温和禄东赞的主持下,郡县制,已经在全境推行。曾经拥兵自重的部落首领和旧贵族,都成了在逻些城里,领着俸禄,无所事事的“闲人”。
高原大学堂,也正式开学。第一批招收了五百名学生,汉藏各半。孙寒亲自担任山长,并编写了数学、格物等教材。
雅鲁藏布江两岸,大片的荒地被开垦出来,军屯和民屯,搞得有声有色。曲辕犁的普及,加上从系统里兑换的优良青稞种子,让吐蕃的粮食产量,翻了好几番。
百姓们,真正实现了仓廪足,衣食暖。
整个吐蕃,呈现出一片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机。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
长安的李世民,可不是一个会安安分分,看着你发展壮大的人。
军事上的强攻行不通,他就开始玩起了阴的。
这一日,刘伯温行色匆匆地,走进了孙寒的书房。
“主公,长安那边,有动作了。”他的脸上,带着一丝冷笑。
“哦?李世民又想搞什么鬼?”孙寒放下手中的书,问道。
刘伯温递上一份密报:“这是我们安插在长安的‘眼睛’,传回来的消息。半个月前,长孙无忌,秘密召见了几名来自吐蕃的商人。”
“吐蕃商人?”孙寒眉头一挑。
“没错。”刘伯温解释道,“这些人,表面上是商人,实际上,都是吐蕃一些不甘心失败的旧贵族,派去长安的探子。他们一直在寻求大唐的支持,妄图复辟。”
“长孙无忌给了他们大量的金银和兵器,还给了他们一道密令。让他们回到吐蕃,联络那些对我们心怀不满的旧势力,以及一些保守的寺庙僧侣,在我们的后方,发动叛乱。”
孙寒冷笑一声:“就凭那群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