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卷官由刘伯温亲自带队,成员大部分是孙寒从自己带来的班底中挑选的,思想开明,不受旧有观念束缚。
“这份卷子,‘行测’部分错漏百出,数理题全错,逻辑题对一。‘申论’部分,倒是写得花团锦簇,引经据典,通篇都在论证‘士为四民之首’,认为新政是‘舍本逐末’,要求恢复旧制。”一名阅卷官念道。
刘伯温拿过卷子看了一眼,正是郑玄年的。他摇了摇头,在卷子上批了四个字:“思想僵化,不合时宜。”
然后,他拿起朱笔,在分数栏上写下了一个惨不忍睹的数字。
“下一份。”
另一名阅卷官拿起一份卷子,眼前一亮:“这份有意思!‘行测’部分几乎全对,堪称典范!‘申论’部分,文笔虽然质朴,但观点新颖,论证有力!他从民生实际出发,力主‘工商皆本’,提出的几条关于促进商业发展的策略,非常具体,有很强的可行性!”
刘伯温接过卷子,仔细看了起来。正是赵信的答卷。
他越看,脸上的笑意越浓。
“好!好一个‘工商皆本’!好一个‘无商不活’!”刘伯温抚掌赞叹,“此子不通经史,却深谙经济民生之要义!是个实干的好苗子!”
他大笔一挥,在赵信的卷子上,给出了一个极高的分数。
“此人,可入财政部历练!”
就这样,一份份试卷,决定了一个个考生的命运。评判的标准,不再是文采辞藻,不再是引经据典,而是实实在在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是否与“华夏共和”的理念相契合。
三天后,放榜之日。
张贴榜单的广场上,人山人海,万头攒动,比考试那天还要热闹。
当长长的黄榜被张贴出来时,人群瞬间沸腾了。所有人都拼命地往前挤,伸长了脖子,在那密密麻麻的名字中,寻找着自己或亲友的名字。
“中了!中了!赵信!第五名!我儿子考中第五名了!”
一个激动的声音响起,正是赵信的父亲。他看着榜上那清晰的名字,激动得老泪纵横,指着榜单对周围的人大喊着,仿佛要让全世界都知道这个好消息。
赵信自己也挤在人群里,当看到自己名字的那一刻,他感觉全身的血液都冲上了头顶。他成功了!他一个商人的儿子,真的考上了!他将成为这个新国家的第一批官员!
周围,响起了一片羡慕和恭喜的声音。
“恭喜赵老板!”
“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