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我爹,赵国公,就是规矩(第1页)

玉门关的冬天,来得格外的早。

才刚入十月,寒风就已经卷着雪粒子,从祁连山上呼啸而下,刮在人脸上,像刀子割一样疼。

但整个河西走廊,却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

数十万战俘,在经历了最初的混乱、抗拒和绝望之后,已经逐渐适应了“劳动改造营”的生活。

孙寒当初画下的那个大饼,正在一步步变成现实。

工分制度,简单粗暴,却行之有效。

干得多,就能吃上热气腾腾的白面馒头和炖肉。干得少,就只能喝清汤寡水的稀粥。

这种最原始的生存欲望,驱动着这些曾经的战士,放下了手里的弯刀,拿起了镐头和铁锹。

他们开始为了能多挣一个工分,而争抢那些最苦最累的活。

他们开始为了能早日升级为“见习工人”,拿到那份可以寄回家的薪水,而拼命地表现自己。

纪律,也在这种高强度的集体劳动中,慢慢地被建立起来。

每天清晨,伴随着尖锐的哨声,他们要排队出工。晚上收工,也要排队领饭。

一开始,还有人插队、闹事,但很快就被全副武装的“工程队长”们用鞭子和扣除工分的方式,给收拾得服服帖帖。

渐渐地,他们习惯了排队,习惯了服从命令,习惯了用劳动,而不是抢掠,来换取自己想要的东西。

思想上的变化,更是潜移默化。

每天晚上的“思想教育课”,已经成了战俘营里最受欢迎的活动。

教导员们用最通俗的大白话,给他们念着那些图文并茂的小册子。

“看看咱们关中的农民,分了地,自己当家做主,再也不用给地主交租子了!秋收打下来的粮食,除了交国家的公粮,剩下的全是自己的!”

“再看看咱们长安的工人,进了工厂,一天干八个钟头,一个月就能拿好几贯钱的工资!这钱,能给婆娘买花布,能给娃买肉吃!”

“还有这学校,看见没?男孩女孩都能上,不要一分钱!念了书,识了字,将来就能当干部,当工程师,再也不用跟咱们一样,当个睁眼瞎!”

这些话,就像一颗颗种子,种进了战俘们的心里。

他们开始羡慕,开始向往。

尤其是当邮政系统建立起来,第一批家信从遥远的草原送到他们手中时,很多人都哭了。

信里,家人告诉他们,华夏共和的军队已经接管了草原,但并没有烧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