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他到底是谁的儿子(第1页)

玉门关,历史研究院临时驻地。

李世民放下手中的毛笔,轻轻揉了揉有些发酸的手腕。

自从答应孙寒,担任这个历史研究院的院长以来,他已经在这里,待了快两个月了。

刚开始的时候,他很不适应。

没有了前呼后拥的侍从,没有了山珍海味的御膳。

他住在一个普通的帐篷里,每天和那些年轻的“研究员”们,一起在食堂排队打饭。

吃的,是简单的大锅饭。

白面馒头,炖菜,偶尔能有点肉。

但渐渐地,他竟然习惯了这种生活。

甚至,还有些乐在其中。

没有了朝政的烦扰,没有了权力的倾轧。

他每天的工作,就是读书,整理资料,和那些年轻人,讨论历史。

这种纯粹的,沉浸在知识海洋里的感觉,让他找回了一丝久违的,年轻时求学的快乐。

他发现,自己这个旧时代的帝王,和这些在新时代成长起来的年轻人之间,存在着一条巨大的鸿沟。

他们讨论的,是“阶级”,是“生产力”,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这些词汇,他听都没听过。


但每一次的讨论,都像是在为他打开一扇新世界的大门。

他开始尝试着,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自己曾经统治过的那个王朝。

他写下了《论均田制的历史局限性》,分析了府兵制为何会在唐朝中后期崩溃。

他甚至开始反思,“贞观之治”的背后,那些被盛世光环所掩盖的阴影。

这个过程,很痛苦。

每一次落笔,都像是在亲手否定自己的过去。

但同时,也有一种前所未有的,通透感。

他感觉,自己离历史的真相,越来越近了。

就在这时,帐篷的门帘被掀开。

那个负责他日常起居的年轻士兵,又拿着一封信,走了进来。

“李先生,长安来的信。”

李世民的心,一下子提了起来。

又是“兕子”的信吗?

他接过信,发现信封上的字迹,虽然同样稚嫩,但比上一次,要工整了许多。

而且,这次写的,是他的大名。

“李世民 收”。

他撕开信封,拿出里面的信纸。

信,是他的儿子,吴王李恪写的。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