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殿,这个曾经大唐帝国的中枢,如今已经换了主人。
殿内的陈设,被重新布置过。
原本象征着至高皇权的龙椅,被撤掉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张巨大的,椭圆形的会议长桌。
长桌由上好的金丝楠木打造,表面打磨得光滑如镜。
他们的对面,还坐着一些新面孔。
有从军队提拔起来的高级将领,有在地方推行新政时,表现优异的基层干部,甚至还有两位,是从新成立的“长安工人联合会”和“关中农民协会”里,选举出来的代表。
一个年长的工人,一个皮肤黝rough的农民。
他们坐在金碧辉煌的太极殿里,显得有些局促不安,不停地搓着手,连大气都不敢喘。
没有太监通传,没有山呼万岁,没有繁琐的礼节。
所有人都坐着,面前放着一杯热茶,和一个笔记本。
气氛,严肃而高效。
“好了,人到齐了,现在开会。”孙寒敲了敲桌子,开门见山。
“今天会议的议题,有两个。第一,总结前一阶段,《义务教育法案》和《土地改革法案》的推行情况。第二,讨论如何解决当前地方上,存在的严重问题。”
一个戴着眼镜,文质彬彬的中年人,站了起来。
他是新上任的教育部长,叫宋应星。一个在科举中屡试不第,却对格物致知之学,有着极大热情的读书人。
“各位同僚,我先来汇报一下教育部的工作。”
宋应星打开面前的文件夹,念道:“截止到本月初,我华夏共和直辖的关中、汉中、蜀中三地,共计建立公立小学三百一十二所,招收学龄儿童,共计七万八千余人。其中,女童占比,达到了三成。”
“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长。按照目前的趋势,预计到明年春天,我们能实现,让所有七岁到十岁的孩子,全部入学。”
这个数字一报出来,在场的很多人,都倒吸了一口凉气。
七万八千个孩子!
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要知道,整个大唐,能读书识字的,加起来,也不过几十万人。
而孙寒,在短短几个月内,就让近八万个孩子,走进了学堂。
这简直是,动摇国本的文教大业!
“当然,问题也很多。”宋应星扶了扶眼镜,继续说道,“最大的问题,是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我们现在是,‘廖化作先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