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建立火枪队构想(第1页)

原来,这是昨天匆匆忙忙撤离的宣旨钦差队伍,他们好不容易过了浑河,结果迎面碰上包抄而来的建奴斥候小队。

刚一接触,钦差卫队就被杀得大败而回,还好浑河的船只还没有走,他们一边派人断后抵抗,两位钦差登船跑了回来。

断后的卫队和毛承杰送给他们的礼物也都丢在了浑河西岸送给了建奴。

钦差团逃走的都是马队,退的快,没有来及撤退的百姓可遭了殃,都成了女真人的俘虏。

赖在河边什么也舍不得丢下的顽固百姓躲过了义勇团的驱赶,却没有躲过建奴的追杀,他们的财产都被女真人掠夺走了,妻女也被女真人掠走,他们的肠子都悔青了。

早知道这样就不和义勇团耍心眼了,他们悔恨没有听义勇团的劝说;放不下自己的那些坛坛罐罐,早知道这样就啥也不要了,赶紧逃命才是要紧的呀!

他们痛苦的哀嚎,依然无法引起女真人和仆从军一丝一毫的怜悯,他们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应。

也有一些百姓对环境熟跑得快,远远跟随钦差的队伍撤了回来,他们什么都没有带,只是扶老携幼的逃命。

南部第一道防线驻守的是罗小虎和杜小松,他们经过这几个月的磨练已经从不通世事的少年蜕化成一营主将,他们非常谨慎,核查了钦差队伍的身份,又请示了毛承杰,才在壕沟上搭上木板,放他们过来。

毛承杰赶紧迎接上去,见到王承恩和骆养性两个人跑得风尘仆仆,赶紧带他们回到鞍山进行洗漱休息。

而后面的百姓这个时候也哭喊着来到跟前,跪在地上求义勇团救命,放他们进去。

罗小虎和杜小松一商量,将这几千百姓放过了第一道防线,在东、西鞍山山脚下分别划出一片地盘安置百姓。

为什么不放他们进去,因为毛承杰提醒过他们,这些人一定要好好甄别,往宽了说:这些人都是顽固份子,自己三令五申命令百姓撤回来,他们却躲入山林拒绝执行命令,现在有难了才知道返回来请求救命,他们的忠诚度存在很大的问题。

另一方面,纵观历史,明军的很多城市都是奸细从内部作乱才失陷的,他自己可是亲自经历了辽阳城的内乱的。

谁也说不清,这些人里面有多少是女真人派来的探子奸细,如果将他们放进去以后,很可能会造成混乱。

对于这些流民,派遣队伍对他们进行造册登记,相熟人员编组小队和大队,实行连坐制度,相互监督,相互指认,举报奸细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