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灵接待了一位四十岁左右的李女士,这位女士是这样描述自己的:我感到自己的人生很不自在,总是会受到别人的言行的干扰,很多时候我都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或是想做什么,总是感到一种无力感和无助感。
梦灵让她举一个最近发生的事例来详细描述一下她的状态,李女士就给梦灵描述了这样的一件事,通过这件事,可以看出李女士的性格和交往模式。
李女士因为工作上的需要,经常会出席一些重大的场合,这样的场合需要李女士在个人的形象上非常讲究,于是,李女士经常会去一些美容机构做护理,她只要去做服务,对那些美容机构的美容顾问在护理期间所做的推销都没法拒绝,一次又一次地买各种各样的产品,家里堆了一大堆她一年两年都不会用到的美容护肤品,还经常送给亲戚朋友。
她对于自己的这种不会说不,不会拒绝的性格感到无奈。
梦灵通过她对这件事的描述,大概知道了李女士的潜意识的观念,在李女士的潜意识里,认为拒绝别人就会让人生气,让人不舒服,别人就不会对她好,不再接纳她,她自己也会内疚自责。她与人交往的主要模式就是讨好别人,哪怕讨好别人让她花费很大的代价。
在做护理不断地接受推销这件事上,可以看出李女士的这种讨好模式已经根深蒂固,连为她做美容服务的人员也不敢拒绝。梦灵又问了她几个问题,更确信她的交往模式存在着极大的问题。
心理学家萨提亚将人的人格特点分为五类:讨好型、指责型、超理智型、打岔型、和表里一致型。
讨好型人的内心潜意识语言往往是这样的:
“我觉得,别人都比我好,比我有价值。为了获得爱和温暖,我需要投其所好,讨好别人。哪怕牺牲我自己。不能和别人发生冲突,要让别人喜欢我,这样我才能生存下去。”
所以。在这样内心语言的支撑下,尽管你牺牲自己的时间去帮助对方,等你有事时却找不到朋友,但是下次的时候。你还会“义无反顾”的“牺牲自己”帮他们。
在此给你三点建议:
1、 提高自我价值感;
心理学不讲“自信”,更喜欢说“自尊”。因为自信往往有时候是表现出来给外界看的。而“自尊”则是一个人内心对自己的真正的态度。所谓的一个人有很强的“自尊度”就是一个人内心始终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乃至不比这世界上的任何一个人更差和劣等。只有一个人提高自己内在的“自尊度”,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