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参军(第1页)

到了庚子年,清政府受到八国联军的逼迫,昧着良心剿灭“拳匪”,义和团遭到残酷镇压,许多人都遭了官府的毒手,许昌、“草上飞”和“穿墙鼠”也先后在追捕中遇难,只有张猴子一人逃了出去,他一头扎到了陕北,打那之后隐姓埋名,做起了安善良民。

“张猴子”靠着手里的积蓄在当地开了家小店,后来娶了媳妇,生了个儿子,取名叫张怀胜。

张怀胜少年时期正是风雨飘摇的时代,那时辛亥革命成功不久,清政府虽然倒了,国内仍是军阀割据,连年征战不休,老百姓过得苦不堪言。特定的环境让张怀胜生来就有股子热血,做梦都想着当兵为国出力。十八岁那年他不顾父母反对,毅然参加了冯玉祥的西北军,先后历经了两次直奉战争、反奉战争,后来在军中结了婚,一年后也生了个儿子。

从军几年,张怀胜饱受战乱之苦,不希望儿子以后再过他这种日子,就以和平二字给他起名,寓意儿子以后能赶上太平盛世,平安一生。

只是世界上的事没有一帆风顺的,事情的变化也不会因人的意愿而改变。1926年北伐战争爆发,像很多为国捐躯的北伐将士一样,当年的秋天张怀胜这条年轻的生命也扔在了战场上。

没办法,张怀胜的妻子王氏只得带着年仅两岁的张和平回了陕西老家,和他的爷爷奶奶一起度日。

“张猴子”出身绿林,有着难以转变的老旧思想,他看着孙子一天天长大,就想趁着自己还能动弹把一身功夫传下去,但是他也不想孙子以后像他一样做贼,就只传他轻功和一些防身的拳脚。

就这样,张和平六岁那年和爷爷学艺,从此下了苦功,当真是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起五更,睡半夜,刮风下雨从不间断,他从开始时的站桩、踢腿、扭腰、抻肩的基本功练起,到后来说不上是“高来高去,陆地飞腾”的武林高手,却也是蹿房越脊来去自如,颇学了些真功夫。

张和平和爷爷学武到三年头上,一天夜里“张猴子”染了伤寒,没过几天就一命呜呼了,转过年来奶奶也去世了,到他十二岁那年,母亲冯氏终因思念丈夫忧郁成疾也撒手离他而去。

至此,年仅十二岁的张和平成了孤家寡人,那年正逢灾荒,年幼的他无依无靠,花光了家里那点积蓄,就只剩下挨饿的份儿了。那时节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自己以后该如何生活张和平一点也不知道。

迫于生计,他随逃难的队伍来到山西,流落到上党(现在也叫长治)附近一个叫潘家裕的小镇上,也学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