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老板缓缓的道出了三十年前的那桩惨案。三十年前,孙老板还不是老板,只是一个二十岁出头的毛头小伙子,自打十三岁起,就在京城首屈一指的古玩店一品轩里做伙计。一品轩的东家是钱老板,钱老板为人忠厚,膝下有四个女儿,没有儿子。钱老板见孙万隆年轻好学,天资聪颖,就像带亲儿子一样,手把手的教导,一个倾囊相授,一个孜孜不倦的学,没有几年的光景,孙万隆就在古玩界崭露头角。钱老板见孙万隆眼光越来越老道,就渐渐的将一品轩的大事小情都交给他处理。自己没有事就在家享清福。
这天,天气阴沉沉的,是个夏末的阴天。刚刚过了晌午,孙万隆在一品轩的大堂里来来回回跺着方步,边跺边盘算着怎么把前些日子收来的货出手个好价钱。正盘算着,打门外进来个中年人,来人衣着朴素,有些地方还打着补丁,怀里抱了件很大的物件,一看就是个庄稼人。来人一进到装潢考究的一品轩大堂,就显的十分的拘谨。看到孙万隆,想张口说话,却又生生的咽了回去。
孙万隆这人随和,干古玩这行三教九流什么样的人都打交道。孙万隆见状赶紧招呼了过去,将庄稼人让到大堂的里间坐下,让小伙计倒了两杯茶,然后就问这庄稼人怎么称呼,在什么地方高就,来一品轩打算看看金石玉器还是怎么的。庄稼人回道:“我叫李保山,是承德府人士,家里有两亩薄田,与七旬老母亲相依为命。今次初登贵店是为了这个。”说完,李保山将怀里的物件放到了桌上。这物件三尺多长,一尺多宽,半尺多高。外边包着麻布,也看不出来里边包的是什么。孙老板什么也没有说,也没有动手去碰放在桌上的东西。按古玩行的规矩,如果卖货的卖家不主动说,就不能问人家东西的来路。卖家不主动亮出东西,买家也不便主动去接触,怕是物件坏了双方说不清楚。李保山不知道里边的规矩,还以为孙万隆不感兴趣,就主动滔滔不绝的讲了起来。“去年刚刚打春没几天,下起了第一场春雨,虽说是春天了,天还很冷,又下着雨。雨不大但是下的紧,李保山和母亲坐在家里有一搭没一搭的唠嗑,正唠着,看到屋外的院子里进来个人,走近一看,是个老道士。老道士年岁不小了,须眉皆白。老道士冲李保山母子二人施了一礼,说急着赶路错过了城镇,现在天色将晚,外边又下起寒雨,就恳求借宿一晚。李保山看到老道士浑身湿透,后背还背着一个很大的包袱,就急忙将老道士迎进屋里。李保山和母亲都是老实人,平时李保山的母亲就喜欢吃斋念佛,碰到有僧道来化缘的,就是自己不吃也得施舍。老道士进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