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人才(第1页)

才到开封府的这两个月是朱影龙最艰苦的两个月,几乎所有的东西都是从零开始的,朱影龙将自己那一千顷的良田全部租给开封府没有田或者给其他人种地租子太高的百姓去种,并且给他们配备了农具,种子,统一管理,第一年,所有粮食都归信王府,按大人每年四石以及小孩两石的粮食配给,每户一年还给五两银子,布三匹,以后每年至少是这个样子,不过要签订至少十年的协议。此消息一出,开封府顿时轰动了,不管是有地没地的都一拥而来,这样优厚的条件,不但肚子不用挨饿,还有钱可以花,这么好的条件就是有田的人家都有些心动,因为他们不必担心以后的收成的好坏,最后经过细细筛选出一千百户人家,发给秋播的种子和工具进行秋播不在开封本城的酌情也安照这个办法处理,不过没有钱银布匹可拿,其实说的两万顷地,真正实在的地不足一万顷,还有近一万顷的收益都是以各地摊缴租银代替,总之明朝的税收是十分的混乱繁重,所以土地和税收是改革的重中之重,尤其是在开封的周王,他们一家就将开封近七成的良田占去,只不过朱影龙现在也无能为力,而自己也是其中的一员。

秋播之后,影龙别苑建了围墙和玻璃作坊就被迫停工了,原因没有其他,没银子了,一文钱难倒英雄汉,朱影龙少不得违背了一次原则,让沈溪带着一百多件堪称艺术精品的玻璃器去了一趟北京、济南、扬州、南京、杭州、苏州等繁华之地,得银近两百余万两,进而将博古斋进驻这些城市开设分店,沈溪还从吴江县周庄将自己族人中不少愿意跟自己出来的年轻人带回了开封,其中有几个都有不错的经商天赋,朱影龙自是大为欢喜,这些沈家子孙正好填补了自己商业人才的缺口,同时为了怕沈氏一支人独大,虽然他们现在比较忠心自己,有祖先沈万山的例子,狡兔死走狗烹的是他们沈氏一族难以磨灭的教训,难保他们不会以后脚踩两条船,当防患于未然也好,未雨绸缪也好,他毕竟是外人,眼下出不得半点纰漏,于是朱影龙让田淑英去信将哥哥田畹召到开封,让他与沈溪一同负责所有商业上的事务。

以后每个月只有一到两件玻璃器皿出现在各个分店里面,京城多一些,四到五件,对外一律宣称是从海外过来,反正大家都知道洋人能生产出这种透明的东西,不过中国人审美观点不同,而且还不实用,不喜欢洋人带来的那些东西,朱影龙那十只酒杯就是小巧玲珑,晶莹剔透才卖了那么高的价钱,田淑英所做之物更是精致之极,实用又完美,不卖出一个好价钱才怪呢!

为了避免有人发现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