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扶桑行省(七)(第1页)

史称“双国舅案”告一段落,时间也已经走到了崇祯十五年底。

这一年朱影龙最担心的就是历史上的黄河在这一年决堤,不过幸运的是它并没有如期的发生,因为这些年,朝廷治黄的力度是越来越大,原先规定3年一小挑,5年一大挑,定期疏浚。但至万历以后,黄河水利就无法维持了,导致河床淤积越来越厚,河堤经常决口,造成了严重损失。

自朱影龙登基以来,就一直注重全国的水利工作,因为水利关乎着老百姓息息相关的农业,没有粮食,百姓就会挨饿,饥饿会导致什么,这个问题恐怕有点脑子的人都会明白,明末农民为什么会起义?这就是一个“饿”字,没有吃的,就只能去偷,去抢,这是他们活下去的唯一办法,而水利不仅关乎粮食的生产,也关系着百姓的生命,黄河虽然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但是这条养育了几千年中华儿女的奔腾不息的河流却每每都会给她的孩子带来灭顶之灾,那是因为她的孩子不争气,要惩罚她们,所以朱影龙一上台就决定要好好的安抚这位伟大母亲的脾气,让她和和顺顺的继续哺乳抚养她的孩子!

朱影龙挑选了水利专家袁应泰做了这水利部的尚书,这位水利专家本来应该死在了辽东战场之上,不过最终侥幸还是活了下来,具体因由朱影龙自己也搞不清楚。因为朱影龙来到这个时空地时候,他应该早死了,但是他却没有死,这就非他所能知道了,他这一翅膀,蝴蝶效应居然还能影响到过去,真有些不可思议!

朱影龙提出了“治黄保运”的指导思想和“将河道运道一体。彻首位而合治之”的治黄方针,治河必须从全局和长远的利益出发。切忌目光短浅,就事论事,不从根本上治理。如果“今不为一劳永逸之计”,而是东决东堵、西决西堵。不仅“年年筑塞、年年溃败”。更贻误时机、劳民伤财。他提出,不治黄患而确保运道畅通是不可能的,只有“治黄”,才能“保运”,袁应泰将这种河、运一体综合治理的理论和实践,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袁应泰学有所长,上任之后如鱼得水,在治河过程中,坚持“因势利导”原则。勇于开拓,大胆创新,既能吸取前人地治河经验,又能开拓前人没走过的路,创造了一系列崭新地治河方法。林雷比如他创修了减水坝。以备讯涨溢洪;在临水堤外修坦坡。以消减洪水对堤岸的冲击。在他的指导下,发明了用推测土方的办法推测水方。将河水地横切面乘以河水地流速,得出水的流量。这种测水法,本来后世治黄名家靳辅发明出来的,但是现在却提早出现了,有意思的是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