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四十七年秋,辽东都司境内一度肆虐的战火硝烟渐渐平息,无论是新上任的辽东经略熊廷弼,还是缴获颇丰的努尔哈赤,以及偏居东部一隅的苏翎,都将一部分精力转移到经受旱灾、蝗灾洗劫后幸存的农田上。粮食减产已成定局,如同千山堡估计的那样,至少有五成的粮食半中夭折,缺粮的恐慌已经暗自在辽东都司各卫所辖内流淌。
天灾虽非人力可违,却并未灭绝在辽东这块土地上绵延千年的生机。
再次执掌辽东的熊廷弼并不十分担心这次灾后的粮食减产,此次再赴辽东,目的与万历三十六年不同,治理辽东的农事几乎是放在最后的位置上,抵御努尔哈赤的进袭才是首要重点。至于粮食,就算没有这次天灾,辽东的粮草也不足以供给辽东兵马,一切都指望着大明朝关内那片广阔的疆域。辽东经略熊廷弼在入关之前,便已请求筹集人马、粮饷,此时不过再多写几份奏章罢了。整个辽东相对于大明朝来说,就是一座巨大的兵营,辽东都司的卫所建制便是明证,只要能达到抵御外敌的目的,朝廷并不会吝啬那点粮饷,当然这辽事糜烂到如此地步,是当初设立辽东都司时所未料到的。当时朝廷每年运给辽东的米约一百八十万石、豆九十万石、草二千一百六十万束、银三百二十四万两,不管是否足数,至少在朝廷的文案中是如此调集的。所以尽管这辽事象个无底洞,大明朝仍然指望着熊廷弼能一扫杨镐败局带来的晦气,这粮草军饷源源不断地通过山海关的驿道以及海运向辽阳运来。是故熊廷弼只管一心整治军事,将努尔哈赤咄咄逼人的势头挡住,至于辽东百姓的吃食,都自有辽东都司衙门去办理。
对面的努尔哈赤,暂时也并不在乎这粮食问题,开原、铁岭的缴获足以让其度过这个冬天。再则,赫图阿拉一带精心垦殖出来的农田相对辽东边墙之内来说本就不多,以往一直存在的缺粮状况,让这因灾减产的程度,相对看起来并未将那缺额加大多少。努尔哈赤仍然沉浸于战胜后的喜悦之中,这一门心思打仗,要比处理天灾容易的多。八旗兵马继续扫荡沿边大小堡寨,顺便着将地里的庄稼联通人口一律掠走。
对于千山堡,苏翎所部采用的手段,虽然看起来五花八门,收效不明,但至少胡德昌提早进行的粮食收购,也可勉强保证骑兵们数月的粮食需求。镇江堡三江粮行的只进不出的买卖,让镇江堡一带的粮价提前数月上涨五成,这样的利足以引得来自朝鲜、山东以及天津的粮商们用尽手段运来更多的粮食。只是这多出来的一部分粮食,对解决辽东的粮荒问题并无助益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