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儿被邹龙的话惊呆了,如果说是朝中有人陷害胡义,而使他被迫离京。身为太子的他自然可以在未来的某一天将胡义调回京城;可是如果说是整个朝廷排斥胡义,那么就算他登基为帝,也无法在短时间内将胡义调回。且不说他现在自身难保,就算安全接个,面对先皇留下的朝廷班底,他也是有心无力。
自从当年仁宗设内阁,以五品学士充任内阁学士,渐渐成为一个替代相权的枢密机构后,内阁的权势便一日重于一日。但那时内阁学士品阶却大多是五品,某种程度上还不能完整对抗六部,因为六部尚书都是正二品的大员,以五品学士提领二品大员,这上下之属自然没法分清。然自英宗宠信太监王振,撇开内阁和六部行事后,文官集团便意识到要对抗宦官力量,就须加强内阁权势。当时辅政的“三杨”之一的杨士奇便向英宗提出提升内阁学士品阶,以内阁领六部之事。虽然此举被王振识破,并极力阻挠,但英宗却还是出于对先皇留下班底的信任同意了杨士荣的要求。 自此,内阁学士便不单单只有五品了,出现了二品学士领部务的大学士,并且历任首辅都兼着某部尚书,如此一来,内阁的份量便举足轻重,已然压倒六部,成为大明的政治中心。其后更因“土木堡之变武将勋贵集团瓦解,内廷宦官力量也遭到灭顶之灾,内阁便一家独大。形成文官垒断的政治局面。“夺门之变”后,英宗复辟,为了借助文官力量除去石亨、徐友贞他们,索性便彻底放权下去,一应政事由内阁自决,以此争取文官集团的支持,一举除掉了这些因夺门有功的复辟功臣们。政局平稳之后,宪宗已然无力改变自己的决定。只好在京城中心地带为好老师王振设了家庙,寄托心中的哀思之情,感怀当年相融甚洽的师生关系。
宪宗登基后,虽没有对内阁权势做出什么调整,却变相的加强了司礼批红的力量,以此来抗衡内阁。但这也是聊胜于无,政局大体仍操在内阁手中。因为司礼监虽有批红之权,但所批的却是内阁上呈的奏折。应该怎么做的意思早已经用白纸小槽附在其上,他们没法提出自己意见,只能批红以示同意。若不同意,打回去后,内阁还是原封不动的再呈上来,如此几回,就算司礼监还是不批红,内阁也自行下发了。就好像宪宗自己搞的中旨传奉官一样,你拒绝是你的权力,我下发也是我的权利,大家各安其事。相安无事最好。要是撕破脸皮,难免是一场大风波,到时彼此脸面都不好看,所以宪宗对内阁行事视而不见。而内阁对宪宗大封传奉官之举也当作没看见,反正你所任的都只是些低品官员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