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3 节 她为什么非要坚持学美术?(第1页)

因为工作的原因,我被单位派出培训过一段时间。培训期间,我有幸接触到了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畅谈之后,对方给了我非常大的启发。

单位要求我在这次学习后提交一篇论文。这让我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从我办理的案件里选择一个,研究一下犯罪心理,借这个机会写一篇相关论文。

为此我专门请教了一位资深心理学家,他告诉我,研究犯罪心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亲身调研,才能对罪犯行为做深入细致的研究。如果有条件,最好去他们生活过、工作过甚至成长过的地方,听他们人生历程中的那些过往者讲述,抽丝剥茧地对其行为进行全面分析研判,从中推断出导致犯罪人格产生的蛛丝马迹。

很多罪犯看似匪夷所思的行为举止背后,其实都有成长中各种经历的影子。

「每一个生命都有它的轨迹。」他说:「同样,每个罪恶的灵魂都是由浑浊的点滴汇集成的深渊。」

带着这句话,我选择了经手过的一个女犯人,作为研究对象。

这个女人的案子,在我经手的案件中算不上最离奇,却是最让人难以理解的。案子已经审结,因为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很快就审判完毕执行死刑。

也就是说,这个女人,已经死了。

案子是我破获的,初审也是我负责的,但后期细致的案情复原我没有参与。结合亲临现场对她的感受,以及查看后期审讯的录像,我不由对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到底是什么原因促使她产生那样看似随意的杀人冲动,做出如此疯狂极端的行为?带着这些疑问,我第一站选择了她的家乡,一个以江南风韵闻名的城市。

她的母亲已经七十多岁,看上去还十分精神,白发整齐地挽在脑后,脸颊消瘦、一双眼睛很有生气,只不过面目冷淡,不像是个和气的人。

我出示了证件和有关部门开具的介绍信,简单说明了自己的身份。这个女人的案子移送检察院之前,我和她的家人没有见过面,所以老人并不认识我。考虑再三,我没有说明这个案子是我亲自破获的,以免对方因情绪激动中断这场来之不易的会面,只说自己是做犯罪心理研究的研究人员,想跟她谈谈她的女儿。

初次以调研人员的身份接触犯罪者家属,我很紧张,担心老人一听是警方的人就把我拒之门外。虽然这个女人罪无可赦,但毕竟是人家的骨肉,很难说她会不会当场和我翻脸。据那位专家说,当面破口大骂甚至要动手打人的罪犯家属她见过很多,所以我已经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