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说的故事,不是普通的压岁钱,而是「压岁纸钱」。
这个故事是从一个老人口中听来的,他的家里还藏着一本 90 年代出版的县志,里头也记录了这个故事,不过要简略得多,远远没有他说的详尽。他说这个故事,当年在他住的陶集村里,家家户户的小孩子都知道。
他说他小的时候,每年过春节时,除了家家户户的老人要给孩子发压岁钱之外,如果有老人去世了的,在三年之内,这户人家还要在扫墓祭祖结束后,特意留下一串纸钱,挂在家门口的屋檐下,这串钱,就叫做压岁纸钱。
压岁纸钱的意思,顾名思义,就是去世的老人保佑子孙,仍然给在世的孩子发压岁钱,庇护他们平安健康地长大。
这个习俗的由来,有一个很有趣的故事。
县志记载,清朝嘉庆年间,就已经有陶集这个村落了。
村子名叫陶集,村里人家十户里倒也真有七八户都是这个姓,剩下的则多是嫁娶过来的旁姓分支。村民有些排外,对他们总是不冷不热的,他们在村子里也没有什么地位,大多都是普通种地的农户,或者瓦匠木匠之类的,平日里对村子的事务都说不上什么话。
那时候有一户姓刘的人家,是从别处逃荒过来投奔亲戚的,后来落地生根,就住在了陶集。因为祖传了一手做篾匠的手艺,村里人就都喊他刘筐儿。
刘筐儿来陶集的时候,只有十三四岁,后来在这长大,家里没什么钱和地,就靠个手艺为生,所以村里姓陶的人家都不愿意把女儿嫁给他,最后娶了个李姓的农户家女儿,也算是门当户对,成婚没两年,就生了个大胖小子,取名叫刘山。
刘筐儿没爹没娘,他妻子也只有一个老父亲,平日里就连着孩子一家四口住在一起。就在刘山三岁那年时,外公一病不起,很快就去世了,坟头埋在村南的一片荒地上。
平日里逢年过节的时候,刘筐儿有孝心,总是不忘带着妻儿去拜祭,烧点黄纸之类的。就这么转眼间又过了三年。
按照陶集的习俗,除夕夜前是要给先人扫墓的。等到了刘山六岁的这一年,大年三十的晚上,一家三口早早地就去了老人的坟前,烧了黄纸,让刘山给外公磕了头,等到都拜祭完了之后,才回家吃了顿团团圆圆的年夜饭。
可没想到,第二天一早,刘山开大门的时候,脸色一下子就不太好看了。只见他家的屋檐底下,正挂着一串暗黄色的纸钱,跟昨天烧给老人的一模一样。
大过年的,开门见纸钱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