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2 节 一抹眼泪与一碗喜寿饭(第1页)

一家人聚在一起吃年夜饭是中国人过春节的习俗,而今天我给你讲一个关于「喜寿饭」的民间故事。

所谓喜寿,就是指年事已高,无病无灾的老人寿终正寝时,虽然要办丧事,但是丧事当作喜事办,风风光光地送老人一程。

民间有谚语,「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这句话本身的意思,是有些长寿老人的自嘲,也就是活到这个年纪,就已经心满意足,可以安详过世了。然而就是这么同样的一句话,如果不是出自老人自己的嘴里,而是从儿孙口中若有所指地说出来,就可能变成另外一个截然不同的意思了。

那么,喜寿饭……究竟又是什么呢?

给我讲述这个故事的老人姓苏,她当时已经七十五岁了。

她的身体很健康,有些弓背,但是精神奕奕,眼睛里很有神,和我说话的时候声音很响亮,家里人都说,她这个样子啊,起码还能再活二十年呢。

可她说,她今天的这一切都要感谢党,感谢新中国。

她说,如果不是时代变了,她今年也该轮到吃一碗喜寿饭的年纪了。

苏婆婆六岁那年,刚好是新中国成立那年。

她的记忆很清晰,就在那一年,她的太奶奶——用我们家乡的方言,叫做「老太」——在大年三十的时候,带着她去市集上买红纸。

那年头,兵荒马乱,刚刚有了点平安的样子,虽然是年三十,可集市上的人仍然不多,大部分是提着几个竹筐,卖剪纸窗花,或者卖热腾腾的米糕。苏婆婆小时候很喜欢吃米糕,家里没钱,她就总是站在摊子旁边,对着热气咽口水。可这一次,老太却出奇地掏出了几角钱,给她买了一块米糕吃。

狼吞虎咽地把米糕吞进肚子里,她才想起来,抬头问,老太,你怎么有钱了啊?

即使是小孩子也知道,家里的钱,都是母亲在管的,爷爷奶奶手里或许还能偶尔攒下一点钱,可老太是断然没有的。

那个年代,人们成家立业、结婚生子都早,苏婆婆的父母二十来岁,正是能干活的精壮力;爷爷奶奶奔着五十岁去了,平日里也能空把手帮闲,赚一些碎钱;可老太已经七十岁了,终日只能在家躺着,眼花耳聋,说话都没什么人听得清了,用苏婆婆母亲私下里的话说就是:白吃干饭的,净剩下张肚皮了。

即便如此,平时家里最疼苏婆婆的,还是这个慈祥的老太。哪怕只有一口什么热乎的,宁可自己饿肚子,她也尽着苏婆婆先吃,自己在旁边看着,咧开嘴笑。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