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刘阿姨住院那天是步行进入病房的,一起陪同的还有她的女儿。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请问哪位大夫负责我妈啊?怎么连个人都没有啊?」
女儿走进医生办公室,张嘴就来。
当时办公室里最起码有五位医生,这简直就是「有喘气的吗」的文明版。她如此讲话,办公室里更是没人理她。
正常的病房接诊程序是患者在护士站报到,由护士陪同来到床旁,交代病房注意事项后由护士通知医生接诊患者。当然,急危重患者例外。
所以,站在医生的角度来讲,这位患者家属有点「不守规矩」,自然没人抬头。我受不了空气的沉默,往往遇到这种情况,都是我先回应。
「大姐,您别着急,护士站还没通知我们,写完这个病例我就过去。」
「你啊?你不是实习的吧?我们可得找有经验的大夫。」
她这句话说完,空气彻底安静了。我十分确信这位大姐用白眼瞟了我一眼,然后转身回病房了。
她这一走,办公室里的叹气声此起彼伏。
「这人怎么回事?」
「谁欠她钱了?」
「这人可不好惹,谁管她妈可得小心点儿,别费力不讨好,还让人告了,现如今,医生可真是没法干。」
医生会给每个病人和家属贴标签,比如难缠、和蔼、低调、聪明。例如医生之间常发生的对话,「刘医生,15 床怎么样了?」「15 床是谁啊?」「就是那个家属特啰嗦那个。」
我翻看着排班表,这位「难缠」的患者家属,刚好轮到我去面对。
到了病房,刘阿姨已经换好了病号服,满脸慈祥地看着我,她女儿在收拾东西。「您好,我是您的管床医生,我姓王,您住院期间有事可以跟我说。」这句话很职业,是我普遍的开场白。
「呵呵,您好,您好。」
刘阿姨今年 76 岁,给人的感觉很好,仿佛就是自己的奶奶,是那种拿着大蒲扇坐在树荫下看着儿孙玩耍的老人。
本来他们一家人准备去海南过年,出发前刘阿姨突感不适,发烧,恶心。女儿们带老人来医院检查,发现一项反映肾功能的指标高达 700 多,超正常值的 5 倍还多,门诊的专家直接开住院单,留下住院。刘阿姨说来住院挺方便的,出去旅游的行李箱直接提到了医院。
二
她女儿边收拾边对我说——或者说应该是对我说,因为她头也没抬,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