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 节 新时代的「三座大山」:消费降级、审美滑坡与多元化的丧失(第1页)

去年年底,「消费降级」这个词开始在社交网络上流行起来。因为并不是一个严谨的学术感念,大家使用这个词的语境大抵是「我曾经能买到多贵的东西,现在买不到了,所以消费降级了」。这背后所反映的基本是生活成本升高但收入没有升高,以及大环境经济不好等现象。

但是这个词最早出现的本意并非如此,据可查证的资料「消费降级」一词最早在 2017 年长江商学院一次论坛上提及,本意是新兴企业通过低价策略占领市场(如打车软件、外卖软件、视频网站等),但获得垄断地位后非但没有了优惠政策,反而要薅消费者的羊毛;以至于消费者花同样的钱只能买到大打折扣的产品或服务,变相的等于「消费降级」了。

但我认为,所有人对于「消费降级」体验的背后,还有更本质的东西。就如前几章所分析的,消费主义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而消费主义一大本质特征就是人们痴迷于符号价值的实现,而忽略了商品本质的使用价值。我们来看这个公式:你所购买商品的价格,也就是交换价值=符号价值+使用价值。

那么在消费主义时代,人们对于符号价值诉求越来越执念,要么就要付出更多的交换价值,要么就要在使用价值上让步。换句话说,消费主义让同等功效、也就是使用价值的商品更贵;让同样价格的商品「没那么好用」。而这对于消费者的主观感受,就等于是「消费降级」了。

我高中一个学弟在北京某 985 大学硕士毕业后留校担任辅导员,去年开学那时候他给我发了个照片,是他的学生们在草坪上围着坐了一圈。他说学长你看,这是我们班第一次开班会,你看这些孩子们的脚,我们班 17 个男生,有 6 个人穿的是 AJ。他给我抱怨说现在的孩子们都这么夸张吗,一个班三分之一都穿 AJ,真是世道变了,我们上学那时候知道都是花家里钱能节省就节省,现在的孩子们刚入学就这种消费档次,也是吓到我了。

他们家里什么背景我不清楚吗,除了个别一两个条件真的好,还不都是普通的工薪家庭。我还旁敲侧击问过他们是不是假鞋,他们都断然否认还感觉受到了羞辱,我倒是真盼着他们都买假的啊。

我说也是没想到现在学生消费水平都这么高了,我以为攀比一下手机电脑电子产品也就到头了。这也怪你,谁让你第一次班会要在草坪上开呢,大学里的男生都处在发情期,就像雄性孔雀开屏一样,遇到了这种能展示自己羽毛的场所,不拿出自己压箱底的好鞋就说不过去了。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