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是一个「黑箱」,经验和教材可以指导临床上遇到的 95% 以上的情况,但有时,你偏偏遇到那剩下的 5%。
三年前某夜,急诊,收了个高龄女性,82 岁,体型消瘦,贫血貌。
看到患者时,只有一个和我差不多大的男孩陪床。
老妇人的主诉很明确:既往没有任何手术史,腹痛,伴停止排气 3 天。
作为一个工作四年却有六年临床经验的大夫(别问了,加班加的),第一诊断已经在脑海里:肠道肿瘤导致梗阻。
这个诊断非常残酷,因为如果诊断得到证实,那么,对于一位 82 岁高龄的老人,又是「老病幼陪」,身边没有拿事的人,多半情况下,家属会选择姑息性治疗,对于手术不会有太积极的态度。而这个诊断下积极治疗的大部分情况,都是人财两空,这一点,医患双方有所共识。
患者血气分析只是轻度的代酸,电解质正常,结合患者还过得去的检查,我建议:「先保守两天吧,不行了再手术。」
站在病床旁的男孩赶忙答应了。
与此同时,我也对治疗方式做了初步判断:对于这类病人,肠梗阻的病因没有解除,无论是营养支持还是通便灌肠,都无异于隔靴搔痒。
很多时候,都是做一些基础治疗。如果病情恶化,往往就是两个字:回家。
然而,24 小时过去了,患者病情恶化,腹胀程度进一步加重,出现了低钠血症,血气分析也提示轻度代酸。
除了与家属积极沟通病情,科室也对患者的治疗方案进行了讨论,就算病人家属拒绝治疗,作为医生,还是要有自己的 Plan B。
结合 CT 检查,患者的梗阻部分在小肠的空肠段,和腹壁粘连,而患者胃肠相关肿瘤标志物不高,小肠本身也很少出现恶性肿瘤。
所以,基本可以判断,小肠不是肿瘤的原发部位。
这并不是什么好消息,相反,可能预示着更坏的一种情况——「原发灶不明的腹腔内种植转移」。
那么,手术方案也只剩一个,即「姑息性造瘘」。
简单来说,就是从病变开始后面的肠道全部截断,直接将正常肠管与腹壁连接,做一个「临时性人工肛门」。
需要面临的问题是:患者高龄,不排除恶性肿瘤的可能性,挨下这一刀,恐怕很难从手术台上下来。
退一步说,就算术后顺利,这么短的肠道,容易并发营养不良,不利于术后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