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2 节 梦旧(第1页)

大和三年,白居易向朝廷辞官,自请去了洛阳,就此赋闲在家,从此以后再也没回过长安。

他回忆生平,感慨说:同时六学士,五相一渔翁。

当年与他一起当翰林学士的同僚,都先后拜相执国命,唯独就只有他,到头来,还是个闲散的渔翁而已。

其实,真正的白居易,早在四十五岁那年,就死在了浔阳江头,后来的三十年,他虽然死不了,但也没了什么活着的感觉。

曾经,他执着于湘灵,可最终还是敌不过时移势迁、沧海桑田,其实很多事他早就明白了结局,那些所有的折腾,只是拖延一下散场的时间而已,到了最后,也不过是你陪我一程,我念你一生。

他也曾勇于追求理想,为大唐江山、黎民百姓尽心尽力,可得到的下场却是贬谪江州、众叛亲离,他什么也没有改变,也没有人要求他去改变什么,所谓的中兴大唐,只不过是他在自作多情罢了。

而到后来,连他最后的精神寄托、灵魂伴侣元稹,竟也先他而去,这世界上再也没有懂他的人了,这个人间,在白居易的眼里,孤寂得可怕。

他下笔写诗,说:

岂无晚岁新相识,相识面亲心不亲。

人生莫羡苦长命,命长感旧多悲辛。

别人都羡慕他长寿,可唯独他知道,自己的人生,就犹如一潭死水,再也掀不起什么波澜,安静得让人窒息。

庙堂之上,唐文宗与宦官彻底决裂,宦官头子仇士良在长安城大肆捕杀百官,史称「甘露之变」。

而白居易由于早早地隐居洛阳,侥幸逃过一劫,可这件事对他来说,也不啻是场晴天霹雳。

面对江河日下的大唐江山,他已无力振作,只好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一点绵薄之力。

譬如,会昌四年,已经致仕的白居易,听说洛阳龙门潭附近有处险滩,暗礁潜藏,过往船只常常触礁沉没,当地百姓深受其苦。

他把自己这些年攒下的积蓄全部捐献出来,还四处筹措工钱,终于成功疏通了河道。

他说:我身虽殁心长在,暗施慈悲与后人。

那年的白居易七十三岁了。

与当年那个为民做主的年轻人相比,他从来都没有改变过。

值得一提的是,在他晚年隐居之时,偶然结识了一个少年,名叫李商隐,他喜欢得不得了,尤其对这个后生的才华是无比钦佩。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