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以为,白居易爱嘚瑟,喜欢秀工资,不关心人类,也不太为老百姓发声。
这个误会可大了。
因为真要说起来,在大唐三百年里,最忧国忧民的大诗人不是杜甫,反而是这个看似不怎么着调的白居易。
白居易少年的时光,几乎都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用他后来在《朱陈村》里的自述:
孤舟三适楚,羸马四经秦。
昼行有饥色,夜寝无安魂。
东西不暂住,来往若浮云。
离乱失故乡,骨肉多散分。
江南与江北,各有平生亲。
平生终日别,逝者隔年闻。
朝忧卧至暮,夕哭坐达晨。
这诗不需要详尽翻译,因为你打眼一扫,就知道大概意思:他早年间日子不怎么好过。
白天忍饥挨饿,晚上就是个哭,和兄弟姐妹们常年分别,好不容易得了亲人音讯,居然还是个前来报丧的。
后来白居易四处赶考,迎头撞上藩镇叛乱,一路上的断壁残垣、尸横遍野,给当时只有二十来岁的白居易心中,烫上了挥之不去的烙印。
他第一次开始渴望权力。
因为只有拥有权力,才可以去帮助这些贫苦的可怜人。
白居易考中进士,进入秘书省担任了校书郎,这个官职虽品秩卑微,只负责点校书籍,但有个好处,就是他可以随心所欲地阅读秘书省里所有的藏书与典章。
现在有互联网、图书馆,想看什么书完全可以去搜索查阅,但唐代不一样,那时的书都是贵重珍宝,有些绝本根本就没地儿买,所以白居易进入秘书省,对他来说,简直是得到了个大宝藏。
他爱死这份工作了。
在秘书省里,除了可以阅读到市面上没有的藏书外,还能接触到近些年来国家的一些奏章文件,白居易时常拿来钻研,慢慢地对当时朝廷的方针政策,以及问题弊病都有了清晰的了解。
他渴望自己能够大展拳脚,于是在校书郎任期满了以后,他与元稹又潜心学习,再去钻研学问,又考过了朝廷特招的制举。
可现实很「骨感」,白居易只是被授予了一个周至县尉而已。
无他,原因正如白居易自述:中朝无缌麻之亲,达官无半面之旧。
没背景、没人脉、没关系。
那么你就只能是这个职位。
十年寒窗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