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历七年,河南新郑,少年出生在那里。
他的父亲任兵曹参军,科举出身,也算得上书香门第。少年是家里第二个孩子,祖父引经据典,给他取了个有趣的名字:
居易。
出自《中庸》:故君子居易以俟命。
可问题是他们家姓白。
白居易?
白住人家房子很容易?
由此可见,彼时大唐王朝房价日高,以至于白家人从小便为孩子的住房问题忧愁不已。
而比起房价,更令人忧虑的是动荡不安的时局。当日的大唐江山,名为统一,实同分裂,那些割据的藩镇势力蠢蠢欲动,战火随时会威胁到新郑一带。
懵懂的记忆里,父亲总是外出奔波、聚少离多,小居易没太多关于他的印象。他与哥哥弟弟的生活都是由母亲来打理,虽说世道艰辛,但母亲对他们功课的指导从未落下。
在小居易才几个月大的时候,乳母随手指向屏风上的「之」「无」二字读给他听,谁知从此以后,无论谁说这两个字,小居易都会咿咿呀呀地朝屏风指去。
有人说:这孩子,天生和文字有缘。
母亲又惊又喜,请了最好的先生为小居易开蒙授学,这才五六岁的小孩儿,便已开始学习如何作诗,长到九岁,更是对声韵了如指掌,成了方圆百里都知名的神童。
建中二年,父亲赶赴徐州担任彭城县令,恰逢藩镇造反、叛军围城,父亲临危不惧、坚守徐州,总算等来了援军,给朝廷立了大功。
父亲官运日隆,可职位越大、责任越大,越发脱不开身,而随着藩镇势力的日益猖獗,军阀混战、兵祸连年,硝烟逐渐弥漫到新郑附近,母亲当机立断,带上几个孩子举家东迁避难。
短暂的童年里,小居易总是漂泊不定、颠沛流离,到处都是兵荒马乱,他们兄弟几人常被打散,其他兄弟或在徐州,或在符离,而他则被母亲送去越中,寄养在一位族叔家里。
未谙世事的他还不明白发生了什么,只知道母亲送他离开的时候,愁上眉头,久久不散,而他在这里孤身一人,既见不到大哥,也见不到三弟、四弟和妹妹们。
独在他乡为异客,白天看到别的小孩都有父母陪伴,而小小的白居易,却只能沉默地坐在秋千上疑惑:为什么身后没有人为我推出温暖的弧线呢?
太阳落山,夜幕降临,他低着头回到住处,沿途上到处都是万家灯火,可却没有一个是属于他的归宿。
长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