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的白居易,写过很多讽刺门第婚配、男尊女卑的诗歌。
比如《母别子》里,他写了一个将领立功拜将后,迎娶新人,抛弃妻子,以致母子离散的悲剧。
《续古诗十首》里,他写了一个贫家女嫁入豪门,却发现丈夫风流成性、妻妾成群,虽一开始对她百般宠爱,可最后还是没逃过失宠宿命的故事。
《妇人苦》里,白居易用比喻的手法,疑惑地问:为何男子丧偶就可以续弦,而女子便只能从一而终?
还有如《议婚》《朱陈村》等诗歌,都旨在抨击社会的男尊女卑现象。这让很多专家学者都为之不解,到底是怎样的经历,让白居易养成了关注妇女命运的价值观呢?
我想他只是不甘心。
门第,就因为所谓的门第,他就得和湘灵错过。
凭什么?!
他眼睛里布满血丝,恨恨地想,母亲不就是因门第可以对我有助力吗?
那好,如果我可以凭借自己的力量入仕,向母亲证明,即使不需要联姻自己也可以做官,那么母亲会不会认同我和湘灵的爱情?
想到这里,白居易仿佛猛然间抓住了什么。
他好似醍醐灌顶:对啊,只要结局完美,过程如何曲折又有什么关系?
他更加地勤学苦读,白天学诗词歌赋、晚上背儒家经典,昼夜不懈,到了后来,他的舌头都生了疮,手都磨出了茧子。
这出自白居易后来的自述:二十已来,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既壮而肤革不丰盈,未老而齿发早衰白,瞀瞀然如飞蝇垂珠在眸子中者,动以万数,盖以苦学力文之所致。
我读到这段时,百感交集,一个才二十岁的年轻人,为了读书,竟能把头发熬到衰白,双眼昏花,飞蝇乱舞,把自己折腾到人不人鬼不鬼。
你这是有多爱她啊?
……
贞元十四年,二十七岁的白居易成了白家的顶梁柱,他安顿好母亲与弟弟妹妹们的住处,终于下定决心,去洛阳参加考试。
他在叔父的关照下,他轻而易举地通过了县试。唐代文人酷爱游历,在各地干谒寻求机遇。
白居易本是内敛柔和的性子,可为了迎娶湘灵,他还是硬着头皮,在九州大地四处辗转。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在这次羁旅中,他才真正见识到了中唐时代的社会现实。
有一年,他前往洛阳,前方闹灾荒,路旁都是横躺在地上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