属于感性的交给感性;属于理性的交给理性;最关键的,都交给自己,感性也罢理性也好,统统让她强大起来。
孟子擅长论辩,但他自己说过,这不是为了辩论而辩论,而是当时社会流行的思想有非常大的问题,他必须针对这些思想观点进行辩论,以正源头。要解决的是人类社会的问题,而途径是人心。
苏格拉底却是走的另一条路,寻找智慧,发展成为后人对知识的追求。他经常去找所谓的智者请教。美是什么?善是什么?智者回答说:这个美、那个美,苏格拉底都不满意,他认为这都是个别的美,而他想知道的是美是什么?现在我们就能明白了,他是想归纳出概念的内涵。经过他的学生柏拉图、徒孙亚里士多德的继承发展,终于形成了西方思想的最初体系。
而中国最终形成以儒释道三家为主的思想体系。所以说,中西文化的异同是有其历史渊源的,各具特点,各有特色。
再举几个小例子。
有一天,柏拉图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爱情?老师就让他先到到麦田里去,摘一棵最大最金黄的麦穗来,只能摘一次,并且只可向前走,不能回头。
柏拉图于是按照老师说的去做了。结果他两手空空的回来了。老师问怎么回事?
他说:因为只能摘一次,又不能走回头路,期间即使见到最大最金黄的,因为不知前面是否有更好的,所以没有摘;走到前面时,又发现原来最大最金黄的麦穗早已错过了;于是我什么也没摘。
老师说:这就是爱情。
中国古人也是这样的方式引导学生。
有一天,柏拉图问他的老师什么是婚姻,他的老师就叫他先到树林里,砍下一棵全树林最大最茂盛的树。同样只能砍一次,只可以向前走,不能回头。
柏拉图于是照着老师的说话做。这次,他带会一棵普普通通,不是很茂盛,也不算太差的树。老师问他,怎么带这棵普普通通的树回来。
他说:有了上一次经验,当我走到大半路程还两手空空时,看到这棵树也不太差,便砍下来,免得错过了,最后又什么也没有。
老师说:这就是婚姻。
人生就正如穿越麦田和树林,只走一次,不能回头。
类比的方法中西都有广泛使用。我们在一些文学作品中最能体会到。比如,现代作家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里,「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把视觉的光影变化比喻成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