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3 节 知识圆圈与概念标准(第1页)

很多时候,我们不仅要分析概念本身,还要对概念进行整体思考。有时候,如果我们利用的标准不恰当,虽然我们对概念进行了分析,可是还会产生此路不通的疑惑,这节课我们要对概念分析的学习再推进一步。

庄子大家都应该听说过吧,是道家的代表人物,在唐代被封为南华真人。他说过这样一句话: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我们通常都来个断章取义,说「学海无涯苦作舟」,精神可嘉,可是不知道面对无涯的学海,我们到底要划向何方?

追求知识没问题,但是要讲究方法,否则真是要「殆已」了。千万不要成了上节课说的:一个人知道的越多就越无知。

我们现在就来看看这个说法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情。

我们仍然采用师生对话的形式来讨论这个故事。

有一天博学多识的老师非常郁闷,他的学生就问:「老师,还有什么问题能令您疑惑吗?」

老师说:「你们有问题就来问我,其实只有我自己知道我多么无知。」

学生感到很奇怪,「老师,大家都知道你是最博学多识的人,你怎么说自己无知呢?要是连你也是无知的,那我们不是更一无所知了吗?」

老师随手在地上画了两个圆,一个大一个小。他说,「大圆里面是我的知识,小圆里面是你的知识。我的知识的确比你多,可是你知道圆外面是什么吗?」

那位学生说,「圆的外面?什么都不是呀。」

老师略微笑了一下说,「其实外边就是我们不知道的事物,你看哪个圆的周长大?」

「当然是大圆了。」

「没错,你看,它接触的未知事物是不是更多。」

「啊,对呀,可是我还是不太明白,为什么知道得越多反而越无知了呢?」

大家觉得呢?

这个大圆和小圆的比喻非常形象,生动,这是类比的方式。

可是,我们开始还说过,「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结果到头来还要变得『更加的无知』。我们不停地「苦作舟」又图什么呀!

我们现在就来分析了。

圆越大——知识就越多,这没问题,但是如果外面是未知的事物——那么接触的未知事物就越多,也没问题。

接触的未知事物多,就能说明越无知吗?

关键点出来了。

我们一起来想想,为什么一个人接触未知的东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