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我们在表达自己想法的时候会出现自觉不自觉地忽略背景信息的情况,这里不包括故意隐瞒的情况,我们说的是自以为说清楚了,但实际上没意识到被忽略信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所以,我们这节课就通过案例来提醒大家要避免隐性思维对自己思考问题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也加强对别人的隐性思维的辨识和理解。
上节课让大家课后思考一个犹太人的故事,就是聪明的犹太人「谁去洗澡」的故事,还用对话体:
张三问:有两个犹太人从高大的烟囱里掉下去,一个身上很脏,一个很干净,请问谁会去洗澡?
李四答:这还用说,当然是身上脏的人!
张三说:你错了,身上脏的人看着很干净的人想:我身上一定也是干净的;很干净的人则想:我身上一定也是脏的。所以是身上干净的人去洗澡!
哦,对啊,犹太人就是聪明。
张三又问:如果两人再次掉进高大烟囱,谁会去洗澡?
李四答:是那个干净的人。
张三说:你又错了,很干净的人在洗澡时,发现自己并不脏;而那个身上脏的人则相反。他明白了那位身上干净的人为什么要洗澡,所以这次他跑去洗了。
哦,对呀,脏的那位一定会想对面干净的人为什么去洗澡,思考一下,立即反应过来,其实是自己身上脏。真聪明。
张三再问:第三次从烟囱掉下去,谁会去洗澡?
李四答:身上脏的人。
张三说:你又错了,你见过两个人从同一个烟囱掉下去,其中一个干净,一个脏的吗?
啊,这次变成脑筋急转弯了。
李四的问题不在于他不够聪明。第一问他按照局外人的眼光看待问题,当然是身上脏的人要洗澡,但他忘了,张三问的是「谁会去」而不是「谁要去」。他没有体会到故事里的人是有头脑的聪明人,因而也没去分析可能出现的结果。
第二次的回答,是他没想到故事里的两人还能利用对方的行为判断出可能出现的种种状况。而第三次,张三的问答明显又是离开局内人的判断了。
其实,细心的人应该已经发现故事里还缺了用于判断的条件,比如,从烟囱里掉下来的两人只能看到对方而无法看到自己,才有张三的第一个解释,否则他们就不必通过看见对方是否干净猜想自己去不去洗澡了。
张三的第二问其实也隐含了一个条件,脏和干净的人与第一次相同,还和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