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的出现,让现代社会成为一个信息社会,信息革命是人类社会的又一次大革命。比起工业革命的影响深度和强度不可同日而语。威力要大得多,而我们每个人都身处其中,面对信息量的急剧增加,我们有什么好的办法应付吗?
这节课我们就讲讲整理信息的办法——分类和概括。
有一次朋友们在一起聊天,其中一位忽然问我:「要是在所有的书里,人类现存的所有的书里只让你选一本,你会选哪本?」我说:「你这个问题没道理,人类历史上的确出现几次大规模的毁书事件,但也不可能只剩一本,这是从客观角度来看。何况好书太多了,那么多思想光辉的巨着,哪本我都喜欢,主观上我也难以取舍。还有第三,我也不可能看过所有的书,这个选择本身就没有可比性,选出来只对自己而言,没有借鉴意义。还有……」
大家觉得呢?我这些分析还是有根有据的吧,没胡搅蛮缠、也没有像齐宣王那样顾左右而言他吧。
结果朋友赶紧阻止我,「打住打住,你别分析了,知道你会分析,但我现在不是让你考虑这样那样的结果,就是针对自己而言,没让你当评委。没看过的书你当然也不会知道,但不影响回答这个问题,对吧!」
我一想也是,这完全可以当成一个小游戏,我沉默着在脑子里好好地过了过自己很喜欢的书,最后还是决定选择——《红楼梦》。
可以说《红楼梦》就是活生生的一幅人类社会的图谱、一幅人类历史的图谱,我对这部伟大的作品评价就是这么高。
《红楼梦》里的人物关系非常复杂,出场人物又很多,日常生活里更是如此。
中国在人际关系之间的称呼估计是世界上最复杂、最丰富的了。
而《红楼梦》里的各种人物关系,很多研究者和我们的书友都给画了出来。为什么我们要画出来呢?因为太复杂了,不梳理出来,看着看着就搞混了,弄不清谁是谁的啥了,就会对故事的理解出现偏差。而这种办法其实就是在整理信息。
之前,我们讲了克服思维惰性,也明确了要有甄选信息的标准,知道自己想找什么样的信息了,但是仍然有一个问题,就是面对大量的信息如何整理?
我们最常用也是最基本的方法就是:分类和概括。
分类是对信息按某种属性进行划分;概括是把信息按一定的属性汇总。
而很多书友熟悉的思维导图其实就是一种整理信息的工具。思维导图是英国人东尼?博赞发明的一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