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常在思维的时候不知不觉地掉进陷阱里,注意,有时候是自己挖的,有时候是别人给挖的,挖坑的情况不少。我们的课程主要从自我开始改变,思维能力提高了,自己就不给自己挖了,别人也不太容易给你挖坑了。
我们这节课就来一起讨论如何应对思维陷阱。
思维陷阱就是我们的思维掉进一个自以为安全的模式,用「模式」这个词还不是很准确,用哲学的「境遇」更好一点,但没必要深究,大家理解含义就行。或者通常说的思维习惯。
我们按照习惯但不系统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往往也能得出一些不错的结果,尤其是具备一定思维能力的,甚至比身边的同学、同事,很多人思考的深入,表现的更好,这也好也不好,好在能技高一筹,处理事情水平也高一些,不好的是很容易在较高层的问题上沿用习惯,思维固化了,以为找到答案了,其实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了。
这就是说原有的思维方式可能就是一个思维陷阱,甚至成为思维僵化的根本所在。不过,自身很难意识到,所以要用批判思维来调整。
有些书友一定会产生这样的疑问:那我们课程里学习的各种思维方法为什么又要不断强化呢?这不是努力把自己放进一个陷阱里吗?可能这个陷阱更大一点而已,但还是陷阱啊?区别在于,系统的方法经过时间的考验,千锤百炼,已经把很多误区规避了,还有一点最重要,就是它自带批判性,我们在上一节课《昨是今非与批判思维》里讲过,我们要学的思维方式本身是开放的,带有自动修正的能力,还具备自我完善的机制,我们一直鼓励大家放开思考,但是思维陷阱恰恰让人封闭的想,好点的陷阱会比较大,井底之蛙变成了坑底之蛙。
所以,我们要强化的思维方法是依据思维必须具备的基础,在此之上的一个完整的系统,而不是未经训练,通过日常经验形成的思维习惯,两者有本质区别,我们要用新的替换旧的,这就是特修斯之船了啊,什么时候我们就不是原来的自己呢?
用一个例子来看,比如,学生学习中以为自己懂了,可是遇到考题又不会了,我们这时候都会说,还是没真懂,在《目标设定与思维惰性》一课中讲到思维惰性是自欺欺人,可是,如果真的以为懂了呢?主观上非常主动,没有懈怠和懒惰,因为实际上也不可能想学会什么就能百分之百学会,这种情况又该如何应对呢?注意,我们没用「如何避免」而是「如何应对」,因为有的陷阱能避免,有的隐藏的很好、很深,确实难以避免,只能加以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