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7 节 满城风絮与感性思维(第1页)

战争是怎么回事?人类对战争的反思一直没有停止,但是战争也从未停止。战争不是理智的行为,所以人类从来不是纯粹的理性动物。

我们这节课来认识一下感性思维。

谁能分析一下人的忧愁是什么样?理性思维的方式很难处理情感的问题。

看李白怎么处理: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李白《秋浦歌》十七首之一。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夸张的手法,一下就把愁绪表现的淋漓尽致了。这就是感性思维的手法,它处理起这类问题有种举重若轻的感觉。

再看一例,怎么描写闲愁?这种小情绪,淡淡的,说不清道不明,更别说分析了。

看看宋代贺铸怎么描写。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词名《青玉案》,写的是作者在苏州城外偶遇美人,由此联想到自己的遭遇,生发出许多闲愁思绪,但是这个「闲愁」可怎么定义呢?我们说过思维本身都具有抽象性,那怎么表达这个「闲愁」呢?一川烟草,是说「闲愁」之多,满城风絮,「闲愁」之乱,梅子黄时雨,「闲愁」之绵延。

直观、主观、模糊、综合,感性思维的使用,表现出来是生动形象,说不清道不明的「闲愁」形象化了,读完之后,我们也会有种「与我心有戚戚焉」的同感,这不是形象思维、感性思维的魅力嘛!观察细微、体验深沉,才能把握。这同样也是一个思维训练的过程。

课程一开始就说过,我们平时的种种想法构不成有效思维,是杂乱的、松散的,即便拿感性思维来说,也同样没有经过训练和认真思考,简单地以为,平时的思维就是天然的感性思维了,不是的,要想表达好情感也需要观察和体验这样的过程才能逐步掌握和灵活使用。

我们对「闲愁」无法直接分析,对贺梅子的这首词倒是可以多一点分析。刚才说了,一川烟草,是说「闲愁」之多,满城风絮,「闲愁」之乱,梅子黄时雨,「闲愁」之绵延。分析一下,去掉点文学化,那么一川烟草的多是从数量上来描写,满城飞絮的乱是从空间上,梅子黄时雨,梅雨季节的绵延是从时间上,也可以这样想想,少了点感情,多了点理性。从这儿也能看出感性思维并非不严谨,也再次证明我说的,感性思维也需要长期积累、训练。只是所用方法和理性思维不同而已。

上节课留的问题是家长里短的话题,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