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1 节 变或不变与感性理性(第1页)

我们会莫名其妙地思念一些人,有时是触景生情,想起父母、祖父母,物是人非,也许是人非物也非;有时是一件事想起往昔的同学、朋友、幼时的玩伴,或欢喜或怀念;有时听到孩子的笑声,会想起自己的孩子小时候的可爱;而在时光中这一切都会变得有点小小的忧伤,而内心却又有些欢喜和满足。

我们这节课来比较一下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

我们开始的一段描述是很感性的,可是这时候要是问,我们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情绪呢?这一问不要紧,我们的思维模式就开始由感性往理性模式过渡了。浅显地就成了心灵鸡汤,再分析呢?就弄出心理学了,再往后,心灵哲学也出来了,再往后,思想宗教层面去了。

这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变化过程,反过来,由抽象到具体。但是我们知道,情感也很抽象啊,这就是思维的抽象性。而我们说具体和抽象作为一组思维的基本方法,更侧重过程。而且,具体和抽象是相对的,相较思想层面而言,心理学就更具体,相比心灵鸡汤,心理学就更抽象。对这组方法我们先有个初步的认识。

如果让大家写一篇描写榕树的文章,大家会怎么写?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有的会写成记叙文,讲一段和榕树相关的故事;有的会写成散文,描写记忆或者某个场景给自己带来的种种感受;有的还会写成说明文,讲讲榕树的相关知识;还有的可能写成论文,谈谈生态环境;或者写成小说,等等。

大家觉得哪个好?其实都能写好,这就是说面对同一个事物或问题,解决办法可以是多样的。感性一点还是理性一点,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而定,关键是要用好。

咱们来看一个案例。

现在我们面前有三扇门,其中只有一扇门后面有我们要找的东西。现在可以随意选择一扇门。

比如我们选择左边的一扇门,但是现在的问题发生变化了,右边的打开了,里面没有我们要找的东西,现在才是真正要问的:请重新选择,会怎么选?是坚持原来的选择,还是改变?

我们要分析两种选择的想法到底是什么。

还选左边,不变。为什么?因为第一次选择时,只有三分之一的可能选对,现在已经知道右边的不是,那么在剩下的两扇门里选对的概率就成了二分之一。

如果改变原来的选择?又会是什么考虑呢?

首先可以和上面的想法一样,那换一扇门概率也是一样的,也是二分之一。

还有一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