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5 节 以德报怨与思维较量(第1页)

我们总会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陷入不同的困境之中而无法自拔,很多时候,其实是自己把自己带入到这种境地。然后,百思不得其解,这时候,我们不妨冷静下来,细想一下自己是如何一点一点走到这一步的,甚至要把眼光放到遥远的童年。

这节课要通过案例分析启发大家分析自己行为背后的深层含义。

「囚徒困境」用一种证明的方式,解释了个体的理性选择却导致了整体的非理性结果。直播课里高考的分析也是这样,很多时候人们都是面对这样的状况,可是能否有解决的办法呢?如果让面对困境的人进行多次选择呢?这样能不能避免呢?

当时我们只给了囚徒困境中的两个犯罪嫌疑人一次机会,他们都选择了坦白,五年刑满之后,假定他们没能吸取教训痛改前非,而是再次合伙干坏事,非常不幸地再次被抓获,而且巧合的是前提条件都一样。

我们不禁要问这次两人能否一致地选择「抵赖」呢?即便之前两人都已充分地交流过上次坦白的心路历程,并斩钉截铁地宣布自己下次一定要选择「抵赖」,但是,没有足够约束力的约定形同虚设,吸引两人的选择莫过于「坦白」。不管他们之前因此已被关押过多少次个 5 年。

现在看多次的情况,假定为 8 次。利用逆向归纳法。

所谓的第 8 次是什么意思?就是前 7 次都没合作。最后一次两人的分析是:如果对方能像我们说好的坚决「抵赖」,自己就不如选择「坦白」,都已经七老八十了能不进去就不进去了吧。回头一思量,如果对方也这么想呢,那自己只能选择「坦白」,否则在狱中安度晚年的就是自己了。大家看到了吗?最后的第 8 次除了「坦白」,没有改善的余地。以此类推,每次的结果都是如此。其实只要是有限次,结果就总是这个悲剧。

那么「无限次」呢?

先解释一下「无限次」的含义,因为在现实中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无限次地进行下去,那么「无限次」在这里就有了新的含义。

如果我们无法确定它的终点在何处,那么我们就称之为无限次的重复。

面对戒烟这件事情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如果某人再抽十支烟生命就结束。这是「有限次」的情况,那么正常人会停止在 0 至 10 支烟之间的任一位置,但不会到 10。

第二种情况是,「吸烟有害健康,最好赶紧戒烟」。这样的警告对于「戒烟」这件事来说就相当于「无限次」的情况了。因为这个结果出现于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