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4 节 谁来负责与类比思维(第1页)

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的动力,可是创新从何而来?我们总会误解,总在想象「新」、设想「新」、幻想「新」,殊不知,任何事物由来有自,不明白「新」要从「旧」里来的道理。不懂「旧」哪里来「新」呢?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诚哉斯言!

之前我们已经多处提到类比思维,这节课我们就来讨论类比思维。

孟子是战国后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代表人物,被后世尊为亚圣。《孟子》一书不仅思想深邃,而且文学性也很强,其中描述的人物活灵活现,引人入胜。

来看孟子和齐宣王的一段对话。

孟子问: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

王曰:弃之。

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

王曰:已之。

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

王顾左右而言他。

无独有偶,上节课的思考题,就是关于苏格拉底的故事。

苏格拉底先问年轻人该找谁去修鞋,最后问他,要是这个国家出了问题,该找谁来负责呢?

是不是和孟子的方法一样。

其实在人类文明的源头,中外都采用了类似的思维方式,遗憾的是中国的墨家和名家没有发展起来,也没有和其他学派很好地融合,不然中国的思维方法论和科学理论的研究一定会非常精彩、非常独特。苏格拉底之后,到亚里士多德,就融合了爱利亚派、麦加拉学派的传统,结合他的老师和师祖的思想奠定了西方的思想基础。

上节课让大家接着苏格拉底的问话想下去,一个国家出错了该找谁来负责呢?对孟子的问话也是一样,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齐宣王不愿回答,顾左右而言他,苏格拉底也遇到同样的事,他问的政客也一样找理由跑掉了。

而这里面使用的方法正是类比思维,那么类比思维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类比思维是根据不同事物之间具有某些相同或类似的性质,从而从一个事物的其他已知性质推导出另一事物也具有该性质的方法。更多地用于难以表述,却启发深刻的事例,所带来的体会更加丰富。

类比要尽量找到接近的特性或者更多的相似点,「越贴近越准确」。

比如,新药物在临床之前要在各种动物身上实验,这就是一种类比,寻找接近人类的动物等等,而不可能找昆虫或者鱼来实验。说到医疗,就有一个类比的例子。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