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天给大家听的是慢板,也就是阿尔法脑波音乐,可以让大家平复情绪,心情静定进入最好的工作学习记忆的状态。之前给大家推荐过大部分的此类阿尔法脑波音乐,都是缓慢清亮的、提神醒脑的钢琴曲。今天给大家听的是肖邦的夜曲,肖邦一共写了 21 首夜曲,我挑出几首我个人比较喜欢的,也最符合我们脑波音乐特征的与大家分享。
最早创立夜曲这种体裁的并不是肖邦,而是一位叫约翰·菲尔德的爱尔兰音乐家。他把夜曲写成钢琴作品,用右手演奏甜美的旋律,左手演奏波动的伴奏音型,可见他对肖邦影响深远,肖邦就是把这种音乐模式发扬和完善了。
肖邦在青少年时代就曾登台演奏菲尔德,后来到巴黎也常常用菲尔德的夜曲来教学生,可见他是非常喜欢这种形式。这种精致秀美的音乐形式确实非常适合肖邦这位体弱多病的钢琴家。后来肖邦被称为钢琴诗人,一定也是与夜曲有关的,夜曲的乐句优美而含意隽永,像诗句一样。
在肖邦所处的时代是浪漫主义时代,也是李斯特、帕格尼尼们的时代。当时的音乐风格是奔放的、夸张的、炫技的、惊世骇俗的,但肖邦完全不是这样的,他总是很沉静、优美、考究,甚至含蓄,对浮华的风格不屑一顾。
他的夜曲流传到今天,正是因为音乐中富有意境和深邃的内涵,经得起反复演奏,反复聆听。这 21 首夜曲贯穿了肖邦一生的创作,这些夜曲伴随着他的音乐思想的成熟而逐渐演变。
我给大家听的这首是作于 1833 年的 G 小调夜曲 op.6,旋律优美,带着庄严的骑士般的感伤主题,乐曲不断发展,在发展中出现不同的思绪和细腻的叙述,伴奏的和弦很简单,却可以像低头思量的愁楚,思绪也是起起伏伏,走向激昂之后归于平静。大家对肖邦的印象一直都是旋律如歌般优美,富有歌唱性,特别迷人。
而在这首乐曲里面,我们发现它的旋律和歌曲的那种甜美其实是不一样的。他进一步发现了装饰性的旋律,这种细腻的情绪表达,听起来觉得他说了好多话,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心情对号入座。肖邦的音乐一直都是无标题的,都是采用 op. 第几第几的编号,我们现在把那些曲子称作雨滴、前奏曲、离别曲,还有东风练习曲。其实这些标题都是出版商附加的,而这首 G 小调夜曲据说是肖邦读了莎士比亚的剧本《哈姆雷特》之后难以释怀,用夜曲诠释了内心的彷徨和激动。
本来他打算在乐曲编号这里附加一句悲剧哈姆雷特的观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