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有过这样的感受:有些事情被父母说教的时候,就会感到非常的抵触。明知道他们说的都对,但只是因为这些话出自父母之口,就会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其实,「讲话的人是谁」、「什么人讲的话」在沟通中是非常重要的。换句话说,若能了解自己在对方心中是何种存在,就能找到最合适的沟通方式。
如何掌握这种技能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沟通过程中如何思考自己的方法。
相同的内容,从父母口中讲出,与从学生时代对自己关爱有加的学姐学长口中讲出,被接受程度肯定大不相同。商业场合也是如此。原则上,自己的想法就应由自己来表达。但如果我们要说服顽固的上司或前辈,又或是关系不太好的其他部门同事,这时,我们可以请前辈的上司或是对方部门的同事来帮我们传达,效果可能会更好。
在沟通中,传递的内容固然重要。但是听话的人一开始往往比较在意的是「由谁沟通」。因此,沟通的第一步就是要弄清「自己在对方心中是何种存在」。
那么,如何弄清楚自己在对方心中是何种存在呢?我们需要认识「自己拥有的力量」。这里所说的「力量」可以分为 3 类。
首先是官方(或者说职位)的力量。这是指职务权限、上司与部下、前辈与后辈等官方立场产生的力量。
其次是个人的力量。这是指信任程度或专业性、人脉或人品等产生的力量。
最后是关系的力量。这是指可靠的关系、能获取建议或信息的关系等产生的力量。
个人的力量和关系的力量往往需要通过日积月累来建立。比如说,当被一个守时的人提醒要有时间观念的时候,你会诚恳地低头道歉。但被一个迟到大王提醒的话,恐怕你内心并不情愿。为什么差距这么大呢?这是因为,两者之间存在「个人力量」的差异。
假设一个平时乐于助人的同学,正在寻求帮助,那你当然会乐意伸出援手。但如果面对一个平时从不帮助他人的同学,你肯定一百个不愿意帮他吧。所以说,进行沟通时,大家需要认清「自己拥有的力量」。
除了认清自己的力量外,我们也需要思考「自己的性格」。
了解自己在别人心中的形象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说,在别人眼中,会被看成是一个「看起来很狂妄的人」,「看起来处世未深的人」等等,如果被看成是一个狂妄的人,那么你就要事先弄清楚自己什么时候看起来狂妄,然后开动脑筋思考如何才能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再付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