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9 节 关注思考差异(第1页)

「解释」并不是突然出现的东西。能将突然出现的想法变为解释的只有一小部分悟性很高的人才。为了可靠地构建「解释」,我们需要积极的寻找。此时,我们要做的第一步,就是关注数字与数字之间的「差异」。

数字的「差异」是解释的起点,「为什么有差异?」、「为什么差异产生」、「那个差异有什么意义呢」…这些都是构建「解释」的极好的起点。

通过比较,能够找出「差异」。例如,为了知道自己公司市场的发展前景,我们需要掌握与市场的增长率相关的数据。再进一步计算的话,我们就能知道年平均增长率达到 3% 。从「年平均增长率 3% 」这一数字中,我们如何来预测市场的发展前景呢,我们为大家列举几个方法。

  1. 把时间序列数据划分为几个时期,比较各个时期的增长率。
  2. 如果是便利店的话,就比较超市以及杂货店等类似的市场增长率

这些,就是「去寻找解释」。那么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寻找数字之间「差异」的 3 个方法吧。

第一点比较「目标值」

首先是比较「目标值」。「目标值」是基于某些合理的依据设定的,那么与之相比较考虑现状是怎样的,就会知道下一步应该如何做。

但是,这些都是以「基于某些合理的依据」为前提的。举个例子,「目标值」是管理层自己设定的值,如果这个数字超出合理范围内的过高,或者与之相反,营业部长为了自己,设定较低目标值的情况,这里的「目标值」就不能成为解释的起点了。

第二点是比较基准

基准是指数量上、质量上的基准点。行业的平均数、卓越的业绩的同行等其他公司的数字、或者本公司过去的实绩等都能作为基准。在使用比较基准的时候,首先我们要确认这个基准是否与分析的目的相一致,并且需要设定合适的数字。

第三点是比较「手中的参考值」

比如说你有这样的一个参考值 「日本的大型制造业的营业额总利润率大约是25%」当你在听到「某厂商的营业总利润率为70%」的瞬间,你马上会想「这是怎么回事呢?」如果你再进一步思考「利润构造是什么样的呢」,或许你就能发现新的解释点。

为了使这种直觉的比较成为可能,我们需要事先知道 5-10 个能作为指标的数字,将这些数字作为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