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0 节 确定问题所在

逻辑树的关键有二。一是让各阶段的要素都做到 MECE ,无遗漏、无重复。这样使得整体结构准确简洁地呈现出来,便于逐一确认每个要素的改善敏感度。二是认清目的之后再进行分类。分类方法不同,则逻辑树的呈现方式完全不同。为了解决问题,并且找到敏锐切入点,必须意识到「我是抱着这个目的制作逻辑树的」。

那么,敏锐切入点是指什么?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在全局中的较大的问题点。要想找准它,我们需要思考的是,该问题解决以后能产生多大效果。

举个例子。假设问题是「高考总分不够」。以各门满分皆为 100 分的情况下,某位同学一次模拟考试的成绩为语文 90 分、数学 50 分、英语 50 分。这种情况下,我们对切入点的判断,就是指去思考「在今后的学习中该在哪一门科目上更花力气」这个问题。

这名同学比较擅长语文,但对于语文,再怎么努力,最多也只能提高 10 分了,因此可以判定说语文的改善空间小,并不是一个敏锐切入点。而数学和英语分数完全相同,乍看之下似乎提高哪一门都可以。但是,仔细一看模拟考的平均分,数学 70 分,而英语是 50 分。通过以上事实,可以知道,该学生比别人水平低的是数学。

所以说呢,这种情况下,改善敏感度的排序由高到低依次是「数学」、「英语」、「语文」。

在商务场合,也可以按这样的思路来思考如何找到敏锐切入点。

例如某公司在讨论成本过高的问题时,把各个成本按照固定成本和非固定成本进行分类,并将各种主要成本分解到逻辑树中。该公司的调查结果显示,有改善余地的是「原材料费」和「物流费」。这个就可以说是敏锐切入点。

另外,企业成本的大部分是人工费,可是,如果削减人工费,业务可能会难以运转,而且会伤害老员工的积极性,所以呢,过分削减是会有很大风险的。物品购置费也有削减的余地,但因原本占比就不高,即便大幅削减,也无法期待整体效果。所以说,判定「敏锐切入点」时,需要放宽视野,多思考它对整体的影响力。

学习要点: Where 就是将问题详细分解,确定问题所在,找出敏锐切入点。
(本章节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