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累托图」,是从左开始,把要素按从大到小的顺序进行排列的柱状图和一条累计百分比的折线图所组成的图。主要在改善职场问题等,需要明确什么是重要问题的情况下时候使用。
例如,将疵品、索赔、事故等按照现象和主要原因来做数据收集,把疵品数、索赔数、损失金额等按顺序排列的话,优先级的高低就变得一目了然。从「帕累托图」中,我们可以读取出哪一项在多少程度上与问题相关连,以及如果改善某项的话,能够解决问题的几成。
在演讲等需要向他人传达信息的时候,「帕累托图」具有能让人从视觉上理解问题的大小,更容易地传达信息的优点。
那我们该怎么去看「帕累托图」呢?依旧用之前的那个例子,我们把由疵品发生件数作为纵轴,主要因素作为横轴来绘制一张帕累托图。
纵轴表示的是疵品产生的主要原因的累计值比例。比如我们发现由「焊接不良」和「配件破损」两大主要原因造成次品发生的百分比超过 80% 。也就是说只要解决这2大问题就可以减少80%的瑕疵品哦。因此呢,在制定改善策略的时候,对这两大因素尤其是把制定改善「焊接不良」的对策作为重点,可以让改善成果达到最高。
反过来说,如果去选择改善其他因素,最大程度上也只能降低 20% 的次品数量。如果现在的对策主要是针对这些因素进行改善的话,就是收效甚微的行为了。
如同我们所举的例子,「帕累托图」基本上都是按这样的数据制作而成的,但是和其他分析工具一样,如果乱使用「帕累托图」,可能会没有任何的效果,我们来给大家举几个例子,例如:
- 如果打乱时间序列以及过程等前后关系,因素排列就会变得没有任何意义,「帕累托图」不是时间序列以及过程,而是为了排列出「大顺序」的。
- 排列因素之间有重复的部分,因素间独立性不高的情况下,就无法制定出按因素分类的改善对策。
- 因素数目少于 5 点的情况下,没有必要特意制作「帕累托图」
- 要素的 1-3 成没有占到整体大部分比例的情况下,「因为帕累托图才能得出的结果」是不存在的。
为了不在刚刚叙述的各种情况下使用「帕累托图」,我们需要事先很好的理解「帕累托图」的性质。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