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今天继续谈意义感的话题。
这个话题很不好谈。虽然我们已经谈了两节课,但你要说它们提供了什么确定的方法论吗?好像也没有。我做心理咨询的时候,经常遇到这样的来访者,他们说,我现在有一堆事情没有做,但我就是提不起劲儿,或者我也在做,但是我不知道这么做下去有什么意义。老师,你告诉我工作有什么意义?我说,你可能需要花一点时间,我们一起来探索这个话题。他不想花时间,他说:你就不能直接给我一个答案吗?或者给我一个确定的方法,解决我的这个问题。
他觉得这是一个问题,一个需要被解决的问题。
但恰恰是他这样的一种看待问题的方式,造成了他所体验到的无意义感。
这是一种什么思维方式呢?这是一种成功学的思维方式。我把它叫做:掌控思维。
你现在去书店,或者看公号,还会看到很多这样的思维,它们会暗示这样一种信念:人生是可以被掌控的,只要你从现在开始计划,然后按计划做事情。你自己的人生可以计划,孩子的人生更可以计划。行为学家华生说过一段很狂妄的话,他说:给他一打健康婴儿,他可以把他们培养成任意的样子,医生,律师,商人,领导者,或者是罪犯。这种思想被推演到极致,成功就可以被当成一门学问来研究,就像数理化的公式一样,天才= 99% 的努力+ 1% 的天分,只要你按照他提供的方法去做,就一定能成功。所有的不确定性都可以无视,你就是命运唯一的主人。
不光成功学有这种思维,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有人用这种思维。比如很多人反感的 Ayawawa ,还有臭名昭著的 PUA ,泡学,它们都在强调一件事,就是亲密关系也是可以被掌控的。只要你有技巧,有策略,按照他们教你的方法去做,你就可以把对方牢牢地掌握在你手里。
这样的例子我还可以继续举下去,这种思维在今天可以说大行其道。今天是一个不确定的时代,所以我们尤其希望学会如何掌控,写公号的人,希望学到写 10 万加的套路,带团队的人,希望找到给团队洗脑的套路。跑业务的人,希望拿到说服客户,让他们下单的套路。但我今天并不是想批评这些套路本身,它可能成功,也可能不成功了。我真正想说的是这种思维,它的成功了反而更可怕,因为你越是陷入这种思维,就越是搞不明白自己做的事有什么意义。
因为它的本质是:否认别人的存在,试图用自己的意志来决定一切。
概念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