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 节 建构论:把「问题」变成「福利」的终局思维(第1页)

引入

我们上一节课讲因果联系,背后是责任划分。划分责任,是为了解决问题。但你有没有想过,到底什么是问题?我们为什么会把问题认定为问题?

你可能会说:废话,问题不就是问题吗。我性格内向不敢跟别人打交道,这就是问题。在单位一直没有升职,工资太低,这就是问题。孩子学习不认真,这就是问题。伴侣不理解我,相处起来老是跟我吵架,这个也是问题。

这有什么好说的呢?

还真不是这样。你细想一想,性格内向不跟别人打交道,一定就是你的问题吗?有没有可能是别人的问题?是别人没有找到让你很舒服地打交道的方法。或者有没可能是这个社会的问题,这个社会的认识不到位,对于内向的人存在偏见?或者有没有可能,它根本就不是问题,而是一个优势?代表着你不容易分心,可以更集中,更专注地做自己想做的事。

理论

今天我们要讲的东西,还是跟认识论有关。

我们要讲的核心概念,是命名,也就是给一个现象起名字。

我们给东西起过名字吗?很少。我们小时候看到一个东西不认识,问爸爸妈妈:这是什么啊?爸爸妈妈说:这个是桌子。我们就记住了,这是桌子。

这不是我们起的名字。只是听到别人这么叫,我们就跟着它叫。在传统的概念里,这没有什么好说的。你叫它桌子,因为它就是桌子。「桌子」是它本来的属性,我们只是在用语言去描述它的属性。但今天我们要讲的内容刚好相反。

我们说的是:它之所以是桌子,是因为我们把它叫成了桌子。

如果我们一开始叫它凳子呢?我们就会坐在上面,它真的就可能被当成一个高一点的,大一点的凳子。周围的人看到了,也会叫它凳子。或者,他们还会有其它想法。我问过我的学生,让他们开脑洞。有人把它叫城堡,还有人说是床,有人说是武器,有人说是乐器,还有人说它是一张画板。在我们给它起名字叫桌子之前,它什么都不是,或者说,它可能是一切。

所以在我们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命名是很重要的。

命名可以影响我们的行为,这种影响是在潜移默化中,通过我们的信念完成的。前段时间,大家刚刚经历了双 11 购物节。一说到双 11 ,大家就会想购物车里都放了什么东西,有哪些促销活动,就会想到买买买。现在几乎已经变成自动化的思维了。为什么?因为马云爸爸。马云给它起了一个名字叫购物节,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