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04 节 哈佛被诉招生歧视亚裔(四):「隐形的歧视」如何被证明?(第1页)

你好,我是詹青云。

多元化招生≠配额制招生

在这个案子里面,最终的价值就是多元。哈佛需要证明,「没有其他的方法可以帮助我这个学校,实现我想要追求的大学教育的目的」,布鲁姆这一方说「没有,你不考虑种族,你按地区招生也可以」,哈佛说「这个方法不可以,因为按地区招生,没有办法保证我能招到这些优秀的学生,用最简单的方法理解,就是招上来的学生的平均 SAT 可能就要下降」。

因为地区教育水平不均衡,有一些地方的教育水平要低出全国其他地方很多。我们用中国的例子理解就是,北大招生按美国的方法,它是统一把大家纳入一个大的申请者的「库」,然后去逐一地衡量。它也衡量「你来自贵州,可能给你加一点分;我是苗族,给你加一点分」,但是它不会说「贵州,我就保证要招三个人」。

哈佛就说「我不能做这样的保证,有的地方学习成绩太差了,我不能保证在这个地方一定要招三个人」。哈佛的这个反应是被很多人批评的,大家说「在这个反应里,完全暴露了这个学校真地在想什么?」(我说了这个哈佛这么多的「坏话」,这是我转述的,我看到的一些观点)。

很多人觉得哈佛的解释就暴露了它这一套标准的伪善:表面上是要追求多元,又要招那些贫困地区的学生,又要招黑人学生,又要招第一代大学生,但是最后在落实这一套政策的时候,其实想招的是那些精英黑人的后代,那些比较富裕的黑人的后代。

但是整个《平权法案》最初的起点,难道不是有一些黑人,因为他们的历史,因为现实的环境,他们出生在贫寒的家庭,得不到更好的教育,而这个社会要补偿他们,要拉他们一把吗?

哈佛的这个政策是「不行,我可以考量这些元素,但是我不能按地区去分配这些名额」。这就是没有真的想要去帮助那些生活在贫困的地方、教学条件不好的黑人,哈佛招收的虽然有很多黑人,但是这些黑人本质上是相对精英阶层的黑人,他们来自更富裕的家庭,他们来自教学条件更好的地区,所以他们的各种条件也更好。最后哈佛招收的可能是那些他们的父母已经移民到白人相对较多的区域,已经实现了社会阶层的跨越,已经能够拥有好的教学条件成长的黑人孩子。

哈佛也招那些来自贫困地区的白人,它唯独错过了那些贫困地区的黑人,它也不愿意用地区配额的制度去把那些人招进学校。当哈佛在说,「我拥抱多元这些价值,但是我也不能舍弃我对学术水平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