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詹青云。
这段时间有两个我们关注了很久的案子尘埃落定,章莹颖案和张扣扣案。
我这段时间收到了很多的评论、微博私信、还有采访的邀约,要我谈对这两个案子的看法,我一直是比较抗拒的。因为非常的沉重,而我作为一个法律人的客观的分析,跟我作为一个普通人的情感诉求中间是有差距的。
不过后来看到了一些我觉得不是很理性的对这两个案子的讨论,我觉得,当一切尘埃落定,失去的生命和伤害都不发挽回,我们唯一能做的,也许也只是通过对这两个关注了很久的案子,透过它们去认识跟反思我们的司法体系。
在章颖案的量刑审判之前,曾经有报纸邀约我去做一个预测,认为这个嫌疑犯最终是会被判死刑还是无期徒刑。我觉得这个预测是没有办法做的。
这就是我们在之前的节目里跟大家提到的审判、庭审这个过程充斥着巨大的不确定性,无论对于控方还是对于被告来说,都难以把握。所以 90% 以上的案子不会进入庭审的环节。
以刑事案为例,大部分的案子也都结束在认罪协定,plea bargain,这个嫌疑犯跟控方之间所达成的协定,特别是像死刑,需要有 12 位陪审员作出一致的决定,才会宣判死刑的案子,真的是很难预测,或者内心深处那个不愿意承认的预测,判一个人死刑是很难的。
我看到有人评论说,这 12 个陪审员泯灭人性、不负责任,对于不是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冷漠视之。
我不知道这 12 个陪审员他们是谁,他们基于什么样的考量做了这个决定。但是我认识做过死刑案陪审员的朋友。当我们作为一个旁观者,站在一个比较远的地方去评价一个事情的时候,有很多东西是理所当然的,就觉得判处死刑是一个理所当然的决定,说出这句话并不难。
12个陪审员不负责任、冷漠视之?
1. 陪审员对于死刑投票的心理压力
可是我的朋友说,当你真的坐在那个陪审员的位置上,你知道你投出的这一票是真的可能杀死一个人,这个人就站在你的面前,他看上去就像一个普通人,这个时候一个人要承担的心理压力,想要迈过死刑的这道坎,这个压力是巨大的。
所以,陪审团的制度是一个社会的一个选择,它必然会带来一些后果,包括量刑的困难。
有人支持陪审团这个制度的人,他们的其中一个论点就是,每个人在做陪审团的过程当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